搜尋此網誌

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再闖羅布泊:30年最大規模科考獲7大發現

再闖羅布泊:30年最大規模科考獲7大發現
2010年11月26日09:21
來源:《科技日報》

  位於新疆塔裡木盆地東部的羅布泊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它是塔裡木盆地的最低處,史書中稱其為泑澤、鹽澤、蒲昌海等,據載,公元330年以前,羅布泊湖水較多,為中國第二大咸水湖,現僅為大片鹽殼。

  日前,參加“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險之路”羅布泊科學考察的隊員們,在經過29天、6500公裡的科考行程中,採用現代最先進的遙感、衛星、雷達等技術手段,對羅布泊地區開展了地理地貌、自然資源調查、氣候變化與環境變遷、環境考古、野生動物及微生物等多領域的野外考察,最終發現了七項科考收獲。

  發現一:古湖泊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裡

  從衛星圖片上看,干枯的羅布泊湖的圖像就是人的一隻耳朵,這一科學發現表明羅布泊古湖泊面積遠大於“大耳朵”范圍,古湖岸呈圓形封閉狀態,而不僅僅是“耳朵”狀。這次野外考察中,找到並確認了羅布泊東湖的北湖岸線存在,由此推測,羅布泊古東湖分布范圍遠遠大於5350平方公裡,這樣測算超過1萬平方公裡。

  羅布泊“大耳朵”之謎源自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學術雜志公布的一張用國際衛星從900公裡高空拍攝的羅布泊照片。這張照片影像形狀酷似人的耳朵輪廓,由此展開了學術界對“大耳朵”位置、地理結構分布等問題的爭論和猜測。

  發現二:氣候原因導致羅布泊3年內干涸

  根據遙感資料,羅布泊是在1962年干涸的,羅布泊本是一個淺平凹地,最深處僅3米,如果1959年以后羅布泊不進水的話,2—3年內就會干涸,這次考察體會到了干旱區湖泊快變和特變的特點。

  羅布泊為何會干涸?科考隊員認為,這與塔裡木河兩岸人口增多、用水量增大有一定關系,但主要可能還是羅布泊的氣候原因。這裡年降水量隻有10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達到了4000毫米,依照這個速度,一個水深4米的淡水湖,一年就可以蒸發光。

  發現三:風蝕水侵合力造就雅丹地貌

  羅布泊地區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布著約3000平方公裡的雅丹地貌,是僅次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中國第二大雅丹地貌分布區,雅丹地貌形成的營力除了傳統的風蝕作用,還存在著流水侵蝕的作用。如龍城雅丹分布區,土丘高約15—20米,除東北風的吹蝕外,附近山區突發性洪水,也對雅丹地貌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發現四:亞洲內陸“干旱之極”相對濕度為零

  中央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在哈密至羅布泊鎮,安裝了3個自動氣象站,收集氣象要素,發現羅布泊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蒸發能力則超過4800毫米以上,曾幾次用儀器測到空氣相對濕度為零的記錄。因此,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內陸區域干旱中心。

  發現五:至少70種昆虫仍在羅布泊生活

  羅布泊地區的動物,參閱前人考察成果,兩棲類1種,爬行類7種,鳥類96種。

  科考隊員們在一具野駱駝的尸體旁,居然有幾堆狼糞。這說明,隨著淡水不斷地引進,少量的動植物開始生長在羅布泊這塊鉀鹽極高的土地上,如野駱駝又名雙峰駝,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現存500—606峰,被列為中國紅皮書瀕危物種。

  羅布泊地區現有的植物區系全是荒漠植物,近100年來,大批植物種類消失,目前僅有13科27屬36種荒漠植物存在,這些植物為了適應鹽鹼和干旱的環境,進化出了特殊的生理結構。

  盡管羅布泊地區水資源貧乏,但水生類昆虫並少見,水龜、蜻蜒、跳?等也可以在水生環境中找到。這類昆虫都會及時採取休眠方式以度過干旱季節,從而適應干旱的荒漠。

  發現六:小河墓地附近發現北魏古城

  在小河墓地西北,科考隊員新發現了一處古城城牆遺址,建造年代大約在公元400—500年左右,形成於北魏時期。根據牆體年代和初步發現的文物類型以及地理位置,這裡有可能是文獻記載的“注賓城”,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裡對注賓城這樣記載:“河水又東經墨山國南,又東經注賓城南,又東經樓蘭城南而東注。”

  發現七:樓蘭古城東10公裡有農耕遺跡

  在樓蘭古城出土木簡紙文書中,有不少反映的是軍隊屯墾情況的記錄,樓蘭古城附近的農耕遺跡同樣是科考隊員在實地探查衛星圖片顯示的可疑形狀時確認的,這一遺跡位於樓蘭遺跡東10余公裡接近孔雀河位置,存有“目”字形和橢圓放射狀兩種人工灌溉痕跡,干、支、斗、毛各種灌溉渠系依稀可辨。

  通過此次野外表土採樣分析,樓蘭古城東發現有大面積農耕遺跡的植物孢粉直徑大於47微米,這是該地區被認為有人為耕種的有力証據,通常直徑大於40微米的是糧食作物的孢粉,因此,可以認定這裡曾經種植過糧食。

  ———— 親歷者說 ————

  第8次走進羅布泊,條件改善風險還在

  78歲的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院退休教授王富葆是此次羅布泊科考隊中的一員。日前,王富葆向媒體講述了他在羅布泊29天的科考經歷。

  這次是王富葆第8次去羅布泊科考,在他眼裡,每一次去羅布泊,科考條件都比以前好一點。

  “1988年第一次進羅布泊時,交通主要靠駱駝,干糧和水都背在駱駝背上,晚上就住帳篷,十分危險。”王富葆說。2002年,他第二次進入羅布泊,那時還是住帳篷,伙食主要是干糧,飲水也是限量供應。而這次,科考隊大本營設在了羅布泊鎮的鉀鹽基地,隊員們住進了招待所,不僅有席夢思,還能洗熱水澡。隨著哈羅公路的貫通,鉀鹽公司每天都能從哈密拉運生活物資,他們每天都能吃到新鮮的蔬菜和肉食,進出羅布泊也有簡易公路,可以開車。

  不過,條件雖然好了很多,風險仍然存在。王富葆說,一天傍晚,他們從彭加木遇難的阿奇克谷底往大本營趕時,遇到了風暴,霎時間,風沙就像水嘩地一下就潑了上來,小石子打在車玻璃上?裡啪啦響,原先的路也被風沙全部掩埋住。幸好司機有在沙漠裡開車的豐富經驗,通過衛星定位找到了大本營的位置,終於平安回到大本營。

  首次涉足注賓古城,規模僅次於樓蘭

  10月13日,王富葆與科考隊隊員一起進入了羅布泊。他介紹說,在衛星拍攝的照片上,大家發現小河墓地旁有一個科考隊員從未到過的三角形地方。隊員們決定實地考察一番。

  經過長途跋涉和翻山越嶺,大家終於找到了這個“三角形”,原來這是一個古城牆的遺跡。經過測量,這個古城牆的大小約為220米×220米,建造年代在公元400—500年左右,形成於北魏時期。在千年的風沙面前,古城牆如今已是斷壁殘垣,有一大半都被風沙掩埋了。不過,科考隊員在城牆附近的沙子中發現了大量的古錢幣和紡輪。經過勘察,該大型古建筑遺址的建筑規模在羅布泊地區僅次於樓蘭。

  通過翻閱文獻,科考人員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裡發現了對“注賓城”的記載,因此專家們決定將該遺址暫定名為“注賓古城遺址”。至於歷史上的注賓城有多大的規模,多少人口,因何消失?這些情況目前還無從知道。

  “旱極”名不虛傳,沒水刷牙洗臉用濕紙巾

  羅布泊位於新疆塔裡木盆地的最低點,因周圍有塔裡木河、孔雀河等河流流入,曾是一片美麗的汪洋,是我國第二大咸水湖,並孕育了樓蘭文明。然而上世紀中期,這片汪洋一下干涸了,隻留下了厚厚的鹽殼和荒蕪的沙漠。

  “羅布泊非常干燥。在樓蘭保護站住宿時,沒有水刷牙洗臉,我隻能用濕紙巾擦擦臉,不過擦臉也得要快,因為濕紙巾暴露在空氣中,沒一會兒就干了。”王富葆說,隨行的氣象工作者用儀器測量,發現羅布泊的空氣相對濕度為零,是亞洲大陸最干燥的地方,符合之前科學家起的“旱極”稱號,這也是我國首次獲得羅布泊氣象資料。

  ——科考備忘錄——

  70余人參與歷時29天行程6500公裡

  此次羅布泊科考活動從10月16日開始,11月13日結束。來自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等70多人參加,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夏訓誠任科考隊隊長。

  這次歷時29天,行程6500公裡的科學考察是近30年來最大規模的羅布泊科考探險活動。其間,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氣候、生物等領域的諸多頂尖專家、學者們在羅布泊地區開展了地理地貌、自然資源調查、氣候變化與環境變遷、環境考古、野生動物及微生物等多領域的野外考察。

  30年前,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地區走失,至今沒有下落,為紀念彭加木殉難30周年,科考隊深入羅布泊腹地,在彭加木的失蹤地庫木庫都克舉行了彭加木塑像奠基儀式。(吳雅卓 王茸)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3324662.html

羅布泊發現新古城 規模僅次於樓蘭遺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