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星期五

海峽兩岸樓價近况 無殼蝸牛再走上台北街頭

台灣來鴻:二十年前無殼蝸牛運動再走上台北街頭
吳燕玲
更新時間 2010年 3月 3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39
台灣自由撰稿人

二十一年前無殼蝸牛夜宿台北街頭的運動,今年底恐將再度出現。

三月底時,台北街頭出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記者會,這是由「無殼蝸牛運動聯盟」在台灣住宅用地標售史上,創下最高房價的台北市仁愛路精華地段,所舉行的一場記者會,「無殼蝸牛運動聯盟」表示,將以住宅政策檢視年底台北市長候選人的政見,號召選民據此作為投票的重要參考,還進一步揚言,如果政府再不採取抑制房價的措施,他們年底將在台北市的忠孝東路見!

二十一年前夜宿忠孝東路
什麼叫做「在忠孝東路見!」?這個故事要回溯二十一年前,1989年,台灣股市上漲帶動房價高升,使許多人購屋夢破碎的一段往事。當時,一群小市民為了抗議不斷飆漲的房地產價格,成立了「無住屋團結組織」,展開台灣史上首次的無住屋運動。

1989年8月26日晚上,在「無住屋團結組織」的號召下,上萬人一起在當時台北市最昂貴的地段—忠孝東路,以天為幕、以地為席,就這樣露宿了一個晚上,這場「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的活動,既理性又充滿幽默的諷刺意味,風起雲湧地受到了許多小市民的支持,從此,「無殼蝸牛運動」一戰成名,政府受到如此強大的壓力,開始從財稅金融、住宅供給、土地政策、住宅信息上,逐步改善針對小市民的住宅政策。

藍綠都沒解決高房價問題
但令人感慨的是,當年參與「無住屋團結組織」運動的成員,例如張景森,曾是陳水扁的重要智囊,更在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擔任經建會副主委一職;另一名成員林正修,在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曾被馬英九延攬,成為台北市最年輕的民政局長,但是二十年過去了,台北市長換了四個,總統也換了三個,藍綠不同陣營都曾執政,但是台北市精華區的房價,如今卻飆漲至上百萬元一坪,比當年更甚。

房地產是經濟發展的指標,嚴格來說,現今台北市精華地段的房價,比起北京、上海、香港、東京的精華區,還有些差距,但是台北市高房價之所以引起小市民如此大的憤怒,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台灣的經濟現況並未如節節上升的房價一起同步上揚。

房價漲,薪水沒漲
現在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初入社會的起薪,與十年前差不了多少,更有一大半的新鮮人畢業等於失業,而台北市的房價光是這十年來,就漲了二倍, 根據「無殼蝸牛運動聯盟」的計算,一般的雙薪家庭要在台北市買一間約莫三十五坪,有三個房間,可令一家四口居住的房子,要二十六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在薪水不漲,房價拚命漲的情況下,難怪一般大眾對此怨聲載道。

或許有人會說,台北市精華區的房子住不起,就不要住市中心,往外圍住去,可是這十年來,台北縣的房價至少漲了50%,凡是只要有捷運線通過的地方,不論台北縣還是台北市,在捷運計劃初定時,就先漲一波,等到捷運通車前,又再漲一波,投資客紛紛在捷運沿線置產,才二、三個月一轉手,數百萬元就此落袋,苦了那些不會投機炒作,只想有瓦遮頭的受薪階級。

在大陸紅極一時的電視劇「蝸居」,所敘述的房奴故事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台灣小市民買房子,雖不見得有那麼多戲劇性的誇張元素,但心理上所承受的無奈,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大陸民眾在忍受高房價之餘,至少口袋中的鈔票也多了起來,但台灣老百姓同樣要面對高房價,不同的卻是,口袋裏的新台幣,卻變得愈來愈薄,那才是這股憤怒的根源。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0/03/100331_twletter_housing_protest.shtml

中國房價統計數據差異巨大令人吃驚
更新時間 2010年 4月 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3:07
中國公眾面臨買房難的嚴重困擾

中國國土資源部承認中國2009年城市平均房價升幅達到25.1%,是2001年以來的最高升幅。

這一數據遠遠高於中國國家統計局在2月底公布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在2009年房價上漲1.5%的統計結果。

最新的房價升幅數據來自國土資源部下屬的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全國城市地價監測組,是對中國105個城市進行監測的結果。

香港經濟報紙《信報》主編陳景祥對BBC中文網說,根據新聞媒體可以拿得到的數字計算,中國國土資源部的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可信的。

1.5%和25.1%
他還說,內地發展房地產的時候,最基本的是要保證具體和全面的統計數字,統計方法要能夠反映房地產市場的狀況、這樣才是長遠規範房地產市場的好的做法。

中國國家統計局曾在2月份公布的《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稱,2009年70個大中城市去年房屋銷售價格上漲了1.5%。

統計局的結果當時引起公眾的強烈不滿。許多人表示,這個結果和人們的感覺相差太遠,也和中國政府多次提出要抑制房價的主張相矛盾。

一些中國問題觀察家表示,中國有關部門在一個多月時間裏先後宣佈1.5%和25.1%兩個數字,相差甚遠,這會嚴重破壞人們對當局統計數字的信心。

但是陳景祥對BBC中文網說,統計局的問題不是今天才出現的,以前包括通脹的數字以及失業率的數字都出現過問題。有時候是統計方法的問題,但有時候是參雜水分,或者是有些機構或地方政府弄虛作假。在這種情況下,公信力肯定會打折扣的。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0/04/100401_property_price.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