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記者潛伏2年揭密美政府的“隱秘世界”:9·11后的美國情報機構

記者潛伏2年揭密美政府的“隱秘世界”:9·11后的美國情報機構
2010年07月25日08:48
來源:《新京報》
21世紀,盡管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進入“政府透明”時代,但國家安全領域,依然被視為信息公開的禁區。最近,美國主流大報《華盛頓郵報》卻扮演了在國家安全領域的“捋虎須”者。數十名記者“潛伏“調查兩年,做了成千上萬的採訪,挖出了美國情報機構在9·11以后極度膨脹的詳細內幕,向美國納稅人披露了美國國家安全工作的“隱秘世界”。

  主流大報闖信息公開禁區

  從7月19日起,曾披露“水門事件”的美國主流大報《華盛頓郵報》連續刊登了題為“美國最高機密”的系列報道,這一系列報道,沖破國家安全領域的“敏感地帶”,披露了美國情報機構在9·11恐怖襲擊后極度膨脹的現狀。

  系列報道為美國讀者、納稅人呈現出了一個龐大、隱秘,但同時又效率低下的政府“隱秘世界”。除了文字內容外,報道還制作了大量圖表等數據並公布在網站上。

  從7月19日報道連載的第一天到7月21日,領導完成這一系列報道的兩位資深記者達娜·普裡斯特和比爾·阿爾金連續三天在《華盛頓郵報》的網站上與網友進行交流,介紹了這一重磅報道出爐的前前后后。

  比爾·阿爾金說,他和達娜·普裡斯特從2008年8月就開始著手這一調查。提出這個選題是因為他們當時困惑於同樣的問題,他們都看到了一些現象但卻不知道那到底意味著什麼。“9·11之后,新出現的一系列政府機構和企業是如此龐大而隱秘,我們一起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開始了解它。”阿爾金說。

  阿爾金說,他和普裡斯特以及其他一些記者多年來也曾經陸續做過有關報道。但用2年的時間來進行調查,全面審視9·11之后美國政府的國家安全機構還是第一次。

  20名記者明察暗訪達兩年

  普裡斯特說,這一報道的目的,是要描述美國政府中最重要的部門並指出問題所在。

  她說,“在不危害國家安全的情況下,讓政府解釋如何花費納稅人的金錢,這是報紙每一天都應該做的。這是我們的信念,也是我們在做的事情。”她說,做這個系列報道是為了弄清是否可以讓美國的國家安全體系運轉得更好。

  對此,阿爾金解釋說:“作為普通的公民,我們被要求用選票來作出重要的國家決策,但是,這應當是在充分了解相關信息以后。”

  普裡斯特說,當她提出這項報道時,報社表示了同意。“我們有可能調查出點什麼來,這個想法對他們很有吸引力。”不過,普裡斯特承認,這是她做過的最艱難的報道。“那2年中有好幾次我都懷疑我們到底能不能把看到的東西變成新聞。這裡的編輯和記者一樣,都投入了調查工作。”

  2年中,普裡斯特、阿爾金和其他報道團隊的成員做了成千上萬的採訪,到訪了很多地方。《華盛頓郵報》共有20位記者參與了這一報道。他們中包括調查記者、圖表專家、數據庫記者、視頻記者、研究員、編輯等。

  《華盛頓郵報》在編者按中指出,這一報道和數據庫使用了成千上萬來自政府機構和私營企業的公開記錄,經過記者的調查,他們發現9·11后,共有多達45個政府機構及其下屬的1271個機構參與情報工作,而參與情報工作的私營企業則達到了1931家。

  “(對於採訪工作)信息公開非常重要,盡管它們聽起來似乎不那麼迷人。”阿爾金說。

  普裡斯特表示,在報道團隊調查的很多地方,記者們大多無法進入。隻有在少數情況下,比如普裡斯特本人曾經得以有機會進入過一些軍方和情報機構。“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是花很多時間開著車繞著這些建筑轉悠,試著想辦法描述那裡的情景。”

  國家安全與政府透明的平衡

  普裡斯特表示,盡管刊登在《華盛頓郵報》上的報道包含了豐富的數據,但是更多的細節仍沒有披露。“這不是因為它們屬於機密信息,沒有刊登主要是由於公共安全方面的原因。”

  阿爾金表示,他們調查的內容是否屬於“機密”由政府來決定,但是在另一方面,媒體應該能就涉及公眾利益和國家安全的事情做出判斷。“如果每一次政府都宣稱國家安全,把媒體報道的新聞列為‘機密’,那就不會有任何新聞了。”阿爾金說,“最重要的標准是‘危害’。即一篇報道是否應被刊登,要看它是否構成危害。”

  為了確認報道不會危及國家安全,在報道完成后,報道團隊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來進行確認、核實和反復檢查數據,並考慮了報道可能會帶來的潛在危害。此后,報道團隊又與政府高層官員進行了長達1個月的交流。阿爾金說:“我們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內部討論,並且對任何有關具體地點的描述是否構成危險與政府進行了反復交流。”

  阿爾金表示,最終的報道達到了“適合這個信息時代的一種平衡”,即傳達了充分的信息,這些信息又沒有危害國家安全。

  普裡斯特解釋說,最終刊登的報道只是向人們描述了美國情報機構的現狀,但既沒有披露任何情報活動的地點,也沒有描述任何情報活動的細節。

  阿爾金強調說,這一系列報道也沒有作出任何判斷,“數據本身會說話。”(記者 馬晶)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2241368.html

美國9/11後情報發展如'雨後春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