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

中國疾控中心強推“鐵醬油”惹争議,記者揭背後利益關系

疾控中心強推“鐵醬油”惹争議,記者揭背後利益關系
作者:戴廉
文章發于:《新世紀》-财新網
更新時間:2010-12-11

衛生部門強推“鐵醬油”争議:小孩吃了恐長不高
2010-12-09 18:47:21 
來源: 《新世紀》-财新網

疾控中心和“維他系”公司盤根錯節的關系,爲鐵醬油的安全性和推廣的合法性投上陰影

專家、律師、媒體輪番質疑,組織者再三“聲明”“回應”,關于“鐵強化醬油”的争論已持續一月有餘,至今餘波未了。

随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稱疾控中心)加大在全國推廣鐵強化醬油(下稱鐵醬油)的覆蓋面和力度,輿論對鐵醬油安全性和推廣模式合法性的質疑也紛至沓來。而在有關機構未能提供鐵醬油安全性充分可靠的依據之際,财新記者調查發現,鐵醬油專用鐵強化劑“依地 鐵”的生産企業 北京維他公司,與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下稱食品所)以及該所多位研究人員關系密切:在至少三家帶有“北京”和“維他”字樣的公司的法人代表或股東名單中,均出現食品所現任或退休研究人員的身影。

而且,業務範圍均涉及營養素、添加劑的生産,是這些“維他”系公司的共同點。而事實上,疾控中心食品所的性質,原本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設的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益性事業單位”。這些情況愈發增加了外界對疾控中心推廣鐵醬油的質疑。

鐵醬油是否絕對安全?

2010年10月21日,疾控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在北京宣布啓動“鐵強化醬油”項目二期,将“用三年的時間,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全國推廣”。

此前,“鐵強化醬油”在中國推廣已有六年。自2004年起,鐵醬油一期在貴州、江蘇、河北、廣東、吉林、北京、廣西、山東、浙江等省、市、自治區試點。食物強化辦公室稱,“約有6000多萬人群長期食用鐵強化醬油”。但多個地方的相關報道稱,“購買市民寥寥”。

項目二期啓動會上,食物強化辦公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陳君石介紹,中國居民缺鐵性貧血率爲20%,2歲以内幼兒、60歲以上老人及某些特定地區居民的貧血率更高,“在不改變烹饪方法和菜肴味道的前提下,改變這種現狀最安全、經濟和有效的方法就是推廣使用鐵醬油”。

質疑的聲音随即出現。在次日的《新京報》上,解放軍301醫院營養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員鮑善芬針對“鐵強化醬油”中使用的鐵強化劑“NaFeEDTA”表示了憂慮。她認爲,EDTA是一種很強的絡合劑,可以在體内絡合二價金屬離子,如鈣、鋅、銅等,因此會幹擾這些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她還擔心,這種沒有嚴密監管的做法,很可能因鐵元素攝入過多而導緻慢性中毒,對兒童而言風險尤高。

食物強化辦公室迅速回應。10月23日,該辦公室發布《關于鐵強化醬油安全性鄭重聲明》,稱“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在醬油中添加的少量(175-210毫克/100毫升)NaFeEDTA不但不會降低人體内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而且對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還有促進作用;同時,人體對于鐵的吸收有很強的調節作用,多餘的鐵可以通過代謝排出體外。每人每天通過鐵醬油攝入的3-4毫克鐵,不會對不缺鐵和不貧血的人造成任何不利的影響。

“聲明”還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早在1992年就對NaFeEDTA的安全性進行了全面評估,結論是:NaFeEDTA是适合在食物強化中應用的一種鐵劑。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與營養科主任、研究員霍軍生也在多個場合表示,對鐵醬油的安全性問題,“完全不必要擔心”。

11月14日,在由專家、媒體、律師自發組織的會議上,鮑善芬再度回應上述聲明。鮑善芬稱,“聯合國糧農組織的JECFA從來沒有說過,也不敢說已對NaFeEDTA的安全性作了 全面評估 。相反,委員會根據新的可靠的研究報告,在不斷對安全性作出新的評估。”

“委員會指出:以NaFeEDTA的形式補鐵,應該限制在缺鐵性貧血流行地區的人群,而且要在嚴格的監管下進行,并不推薦個體的普遍應用。”鮑善芬說。

對于“長期使用鐵強化醬油是否會造成鐵過量攝入”,鮑善芬認爲,使用補鐵醬油後,每天每公斤體重總鐵攝入量高達1~1.54mg,大大超出了人體每天對鐵0.8毫克/公斤的最大耐受量。而每天每公斤體重EDTA攝入量高達2.03~1.43,也超出了EDTA每天可接受攝入量1.9mg的限定。

鮑善芬尤其強調,評估鐵強化醬油是否安全,不僅要評估人體攝入鐵的量,還要評估人體攝入EDTA的量。

1969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的鮑善芬對财新記者稱,她至今記得化學課上老師對EDTA毒性的提醒。

争議:吃了鐵醬油小孩長不高?

财新記者查閱了WHO和JECFA的相關文獻。其中2008年《WHO食品添加劑系列:59》發布了JECFA第68次會議對NaFeEDTA作爲食物強化劑的使用進行的集中評估,評估對象包括越南的“鐵強化魚露”、中國的“鐵強化醬油”以及肯尼亞的“鐵強化小麥粉”。該報告由荷蘭和瑞士兩名公共衛生與環境毒理專家執筆,與之相關的各類研究文獻爲評估依據。

報告認爲,根據現有研究,NaFeEDTA比之其他的鐵強化劑,具有更利于吸收等優勢;飲食中強化NaFeEDTA不會增加鐵過量攝入的風險;EDTA的攝入也不會對其他微量元素如鋅的攝入,帶來負面影響。

這份報告同時指出,少量的NaFeEDTA将不能有效治療嬰兒和兒童的缺鐵;但是,一旦将NaFeEDTA的攝入量提高到一個能有效改善所有年齡人口缺鐵現象的最高限值,那麽對于13歲以下的嬰兒和兒童來說,其EDTA的攝入量又勢必會超标。而這些還未将其他形式的EDTA攝入考慮其中,比如,在攝入NaFeEDTA的同時,這些兒童還可能同時攝入了EDTA鈣。

關于這一點,鮑善芬在11月14日的會上也有提及。“目前,含NaFeEDTA的強化食品,不僅醬油裏有,餅幹、飲料、補鐵口服液裏也有,甚至嬰兒的奶粉裏都有,還缺乏明顯标識。”鮑善芬說,“一個嬰兒如果喝了奶粉,吃了餅幹,喝了飲料,又吸收了點醬油,單看每個食品可能吸收的鐵含量不超标,這些食品加在一起呢?這種沒有任何監管的過度強化和濫用,将造成什麽嚴重後果,而這些後果将由誰來承擔,誰來買單?”

關于中國的鐵醬油項目,WHO評估報告的主要分析依據是兩篇論文。第一篇論文以中國疾控中心食品所在貴州畢節開展的“雙盲安慰劑對照幹預實驗”爲基礎,該實驗自2000年開始,爲期18個月,涉及14000人。論文第一作者爲陳君石,2003年首次在國内《衛生研究》增刊上發表。第二篇論文則以在河南南陽開展的一項3個月的人群幹預試驗爲基礎。論文發表于2001年9月的《衛生研究》,第一作者爲中國疾控中心食品所研究員霍軍生。

在各類證明鐵醬油效果與安全性的文章中,這兩篇論文的引用最爲廣泛。但它們同樣遭到了鮑善芬等人的質疑。

質疑的焦點之一是,“鐵強化醬油是否影響了兒童的生長發育”。從關于貴州畢節的研究論文可見,服用鐵醬油組的身高、體重增長的絕對值不及未服用鐵醬油組。對此,鮑善芬稱,“有上海的兒科專家就曾說,爲什麽吃了鐵強化醬油的小孩身高比較矮?就是EDTA的絡合作用,幹擾了鋅的吸收。”

不過,該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疾控中心食品所研究員霍軍生對财新記者表示,并不以身高、體重增長來衡量兒童發育情況,而以“兒童Z評分”變化爲衡量标準。該論文指出,“幹預組的身高和體重在基線調查時雖低于對照組;但是,一年後幹預組的年齡别體重、身高别體重和年齡别身高的Z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但隻有年齡别體重有統計學顯著性。”

财新記者發現,關于貴州畢節試驗的論文分别提供了“3-6歲兒童身高和體重的變化”和“3-6歲兒童Z評分變化”兩張表格,但同一篇論文裏,兩張表格中對照組和幹預組的人數卻截然不同--後者總數不足200,而前者總數超過300。究竟有多少3-6歲兒童參與了試驗?該論文中并未提供答案。

事實上,“數據爲何發生變化”也是鮑善芬等人質疑的另一個焦點。對于另一篇關于河南安陽試驗的論文,前述WHO報告也提出了疑問。“委員會注意到,這一研究報告是不準确且缺少細節的。” JECFA委員會指出,“(報告中)這三所學校的4008名符合條件的學生中,有304名被診斷爲貧血或缺鐵性貧血,從當地貧血發病率計算,應該有600多人貧血,但是他們補鐵前平均血清鐵蛋白水平在42至48ug/L,說明并不缺鐵。而且,雖然有304人參加了此項研究,卻隻有240人有結果,研究報告中并沒有說明原因。”

對此,該論文第一作者霍軍生對财新記者表示,“盡管按發病率有600多人貧血,但我們僅選取其中的部分進行了試驗,這是符合試驗規範的”;“血清鐵蛋白水平并不是衡量是否缺鐵的 金标準 ”;“現場試驗不同于實驗室的試驗,參與人數和持續觀察均不可控制,試驗人數出現減少也是正常的”。

霍軍生還強調,WHO報告中,JECFA委員會提出的疑問,并不是在評價論文本身,而是指這一論文不能爲他們所要作的結論提供更多證據。“這篇論文既然能夠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其學術價值已經被期刊的編輯所認可了。”

維他系”公司與疾控中心有染?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本刊記者發現,作爲公共衛生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疾控中心食品所,和鐵醬油原料的指定生産企業有着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

疾控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網站上數篇文章稱,“北京維他公司生産的依地 鐵(NaFeEDTA),是衛生部批準的惟一可用于醬油強化的鐵營養強化劑”。

與之對應,“北京維他公司”在宣傳網頁上也稱:“1998年5月,VITA公司NaFeEDTA産品經CCDC(疾控中心)審定後,确認爲中國鐵強化醬油幹預鐵缺乏和貧血項目的NaFeEDTA供應單位。VITA公司成爲項目參與單位。”“公司參與和支持正在進行的相關國家标準的制定工作。公司從1999年開始參與我國 鐵營養強化醬油項目 的研究推動工作,爲1999年NaFeEDTA被衛生部批準作爲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和2002年批準在醬油使用做出了貢獻。”不過,該網站11月19日後便無法登錄。

但是,在北京的各級工商機構,記者未能找到“北京維他公司”的登記備案資料。根據“北京維他公司”在其網頁上留下的地址和相關信息,“北京維他公司”有可能是兩家公司 “北京維他營養保健品公司”和“北京維他科技有限公司”。

工商資料顯示,“北京維他營養保健品公司”是食品所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1993年,目前仍爲“全民所有制”,第一任法人代表爲殷泰安,現任法人代表爲食品所研究員楊曉光。業務範圍最初爲“加工制造複合營養素”,目前則爲“生産保健食品(異地);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經營保健食品;銷售食品添加劑。”

一家招商網站對“北京維他營養保健品公司”如此介紹:“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與多家國際組織合作,公司成功地将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的研究成果開發爲新型鐵營養強化劑 依地 鐵,該産品獲得中國發明專利 ,并于1999年被衛生部批準爲食品添加劑。”

财新記者就此緻電食品所研究員楊曉光,他說,“我不太清楚。”

而據一位前食品所研究人員透露,“國家當時鼓勵事業單位自己想辦法搞創收、發獎金,所以成立了這個公司。”

根據“北京維他公司”網站上留下的位于大興的地址,記者找到了“北京維他科技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于1999年,原名爲“北京恒毅利科貿有限責任公司”,發起人之一是食品所研究員霍軍生。2002年,該公司就“經營範圍”申請變更,增加了“真實補鐵口服液”。這一口服液的原料正是NaFeEDTA。

在向霍軍生求證此事時,霍軍生說:“這個公司和我沒有任何關系。”

但财新記者發現,“北京維他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權曾幾經變更,2006年後由五人共同所有。其中四人 霍軍生、孫靜、黃建、于波均爲食品所研究人員,而且是多篇有關鐵強化醬油幹預效果研究的論文作者。孫靜的另一個職務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副主任”;另一位股東、擔任法人代表的王汝華則是“安利(中國)公共事務經理”。

2006年12月11日,由北京正衡東亞會計事務所出具的一份驗資報告顯示:北京維他科技有限公司(原名北京恒毅利科貿有限責任公司),是由霍軍生、趙志國二人各出資25萬元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8月28日股東會決議:同意霍軍生将其所持出資額25萬元轉讓給王汝華。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6年5月26日換發企業法人營業執照。2006年11月22日北京維他科技有限公司第九屆第一次股東會決議:一是同意王汝華轉讓出資24萬元,轉讓給霍軍生、黃建各10萬元、轉讓給孫靜4萬元;二是同意趙志國轉讓出資25萬元,轉讓給孫靜15萬元、于波10萬元;三是決定增加注冊資本50萬元。

對于前述“北京維他營養保健品公司”,霍軍生表示,“營養保健品公司已經停了,早就不弄了。”“依地 鐵技術最初是我們研究出來的。當時國外的産品貴得不得了。那麽貴怎麽用呢?隻好自己生産。”他說,“但現在這項技術已經推廣到其他一些企業了,我們正在慢慢撤出。”

除了這兩個公司,另有三個含有“北京”和“維他”關鍵詞的公司中也出現了數位食品所現任或退休研究員的身影。前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前食品所研究人員表示,“所裏的公司成立後,并未給我們帶來多少獎金收入,反而是幾任法人代表不久都下海經商,據說現在非常富有。”

爲何有毒無毒并不公開

與對“碘鹽”和“面粉增白劑”的反感不同,幾位營養專家在接受财新記者采訪時,并未否定“鐵強化醬油”的作用。

“我國的貧血率達20%,高于西方國家;相比而言,鐵強化醬油确實是一種比較便宜的補鐵方法;而且,它給了消費者選擇權,所以我支持鐵強化醬油。”北京友誼醫院營養師顧中一對财新記者說。

11月25日,鐵醬油的倡議者之一陳春明向媒體發布了題爲《關于補鐵醬油的安全性 究竟是誰在撒謊?》的文章。年逾八十的陳春明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衛生部防疫司司長,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首任院長。

陳春明對财新記者表示,“根據WHO的标準,隻要貧血率高于9%就有了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而我們的貧血率現在達到了20%,需要進行公共衛生幹預。對營養不良的公共衛生幹預不可能隻篩選一部分人群,而要進行普遍改善,以保證缺鐵地區的人群都能覆蓋到。”

“怎麽能因爲一篇文章将一個團隊十多年的努力否定掉。”陳春明對當前的質疑感到不解。在前述文章中,她寫道:“讀了11月15日北京晚報第18版的《補鐵醬油 有人在撒謊》一文,心裏非常不是滋味,究竟誰在撒謊?”

問題是,面對緊迫的公共衛生幹預需求,如何保證這些強化食品的安全性?現有制度能否把關?

除了鮑善芬,多年來鐵醬油還有另一位質疑者石惠民,早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化學系,現爲四川自貢鹽廠退休工程師。自2004年鐵醬油推廣以來,石已數次向鐵強化醬油辦公室、疾控中心、衛生部、多個地方疾控中心以及數位國内外研究者寫信,表達他對此事的擔憂,但從未得到任何回應。

與鮑善芬不贊成強化添加不同,石惠民的觀點是:“我絕不反對把NaFeEDTA作爲食品添加劑來研究,反之我還希望加強鐵強化項目(不隻是NaFeEDTA)的研究。我反對的是未研究清楚前就大規模推廣。” 他對本刊記者說。

除此之外,圍繞鐵醬油,疾控中心和“維他系”公司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也爲鐵醬油的安全性和推廣的合法性投上了重重陰影。

10月27日,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振宇律師曾以普通消費者身份,向衛生部提出了兩份信息公開申請,想知道以下情況 在決定鐵醬油推廣前,衛生部有無專家論證程序?若有,參與論證的專家的立場、觀點是什麽;鐵醬油推廣前,有無組織實驗,實驗數據是什麽;負責“鐵醬油”推廣具體工作的中國疾控中心及食物強化辦公室自設立之日起的财務收支情況,有無捐助,捐助者的名單及金額。

11月2日和11日,王振宇收到了衛生部的兩份回複。一份回複稱,要求公開的中國疾控中心财務情況不在衛生部職能範圍,應向中國疾控中心提出申請;另一份回複稱,鐵強化醬油推廣前做過試驗,推廣後适用人群也無不良反應,但是專家名單和實驗數據信息不屬于政府信息公開範圍。

“此後,再未收到最新答複。”王振宇對财新記者說。

在王振宇看來,嚴肅而公開的決策程序非常重要:“如果 鐵醬油 推廣單位不會從該工程中獲利,就能夠保證其中立的立場;如果 鐵醬油 工程經過了認真且科學的論證程序 最好是公開的聽證程序: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專家進行辯論,讓公衆通過公開渠道獲取各種意見并形成判斷,讓那些持有支持意見和反對意見的專家名單記入曆史,就能保證其嚴肅性;而一切讨論的基礎又是建立在實驗數據之上的,就能保證其科學性。”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副教授吳景明指出,無論是聯合國的消費者法則,還是中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規定了消費者的兩項重要權利:知情權和安全權。而中國在這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設,急需加強。

(本文來源:《新世紀》-财新網 作者:戴廉)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012/201575.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