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

台灣學者聯署要求媒體「反收買,要新聞」

台灣學者聯署要求媒體「反收買,要新聞」
林楠森
更新時間 2010年 12月 26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57
BBC中文網台北特約記者
逾百名台灣媒體學者響應了這次反對「業配新聞」的聯署。(BBC中文網圖片)

在台灣政府對媒體的置入性行銷與媒體「業配新聞」日益嚴重之際,逾百名台灣傳播新聞學者聯名要求停止這類偽裝成新聞出現的政治或商業廣告。

聯署的學者包括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等在內的十多所大學傳播學系主任及院長,這份尚在累積連署的呼籲在短期內已有逾百名大學教授支持。

他們發表聲明說,其做為新聞傳播學者,有義務提醒社會各界,政府大量的媒體置入行銷,已經嚴重破壞民主社會中媒體傳布正確資訊與監督政府的基本角色。

而針對媒體扮演的角色,他們則認為媒體毫無節制的「業配新聞」,不但污辱記者的身份與尊嚴,也等於摧毀了新聞專業賴以維繫的公正,正確,客觀等基本價值。

「價值扭曲」
媒體出賣版面將廣告偽裝成新聞,在台灣已成一普遍的現象,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光夏說,有教授在課堂上對學生非正式調查發現,有八成左右學生表示可接受「業配新聞」的作法。

學者們對這樣的現象感到憂心,胡光夏表示在政府帶頭做的結構性因素下,使得傳播學系學生的價值觀非常的扭曲。
學者們擔憂台灣發展蓬勃的媒體專業會因「業配新聞」而瓦解。

台大新聞研究所長林麗雲說,她擔心長期下來的積非成是,將會造成台灣新聞專業的全面崩解,而民主政治也因而倒退。

政大新聞系主任林元輝指出,政府對媒體置入行銷的問題在於,政府執政者不努力做事來得到輿論掌聲,而是想要錢來收買,而且其用的錢還是人民的納稅錢。

這些學者反對的並非媒體播放廣告,而是抗議廣告被偽裝成新聞內容的置入行銷。

若以多數西方國家為例,其明文限制像是兒童節目與新聞節目不得置入性行銷,但台灣則無相關規定,這也引起了學者的批評。

中國新聞
長期關注兩岸新聞與媒體的南華大學傳播系主任張裕亮則指出,從台灣2008年政黨輪替後,中國大陸省市地方官員頻繁到台,而一些台灣媒體的專題報導其實是這些省市出錢登的廣告。

他具體舉今年廣東省長到台訪問時為例,當時台灣的《中國時報》與《聯合報》都刊登了專題報導,但其實那是付費廣告。

這些由中國地方政府宣傳部撰寫的文稿,主要宣傳其到台採購規模,這樣的內容被偽裝成新聞刊登在台灣媒體上,有些還掛上了媒體資深記者的名字。

張裕亮指出,這些媒體除了刊登了這些「業配新聞」外,也在兩岸版與大陸版上以頭條處理。

這種「業配新聞」的另一問題是,媒體為了不得罪「付費新聞」買主,對買主其它相關新聞的編輯態度也出現轉變;張裕亮以劉曉波事件為例,表示其很明顯產生了影響。

他並擔心隨著兩岸交流幅度加大,台灣媒體可能面對中國負面新聞不敢報導,出現類似1997年之前香港媒體自我審查的狀況。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0/12/101226_taiwan_chequebook_journalism.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