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全球氣候變化訴訟增加 碳排放交易權爭奪響戰鼓

全球氣候變化訴訟增加
2011年02月21日13:33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圖片說明:古巴卡馬圭省水庫干涸 圖片來源:法新社

  據法新社報道,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法律訴訟在這幾年激增。盡管大部分訴訟已經被解決,但一些由管控問題引發的訴訟,其責任方尚不明確。

  2010年,美國法庭受理了132起與氣候相關的案件,是2009年的3倍。2009年這類案件的數量是48個,而2003年,氣候相關的案件隻有一起。

  美國之外的立法訴訟數量還很少,但也在逐漸的增加。過去十年共有67起訴訟,其中32起發生在剛過去的三年。11起案件已經產生結果。這些訴訟來自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捷克、德國、新西蘭、尼日利亞和歐盟。

  從2001年起,在美國由環保組織發起的四分之一的訴訟是針對燃煤電廠的。還有一些激進分子或工業領域人士的訴訟是要求美國環保署調整二氧化碳排放政策的。

  在歐洲,氣候相關的訴訟基本都是企業反對歐盟排污交易系統的。在法國,征收碳稅的法案被否決。

  其他領域的訴訟包括獲取企業的排放數據,對瀕危物種的影響和對氣候變化造成損害的補償。未涉及的領域包括國家對國家的訴訟、氣候難民的立法狀況,以及由於海平面上升變得無法居住的島國是否應該在聯合國保留席位等。

  理論上講,開採化石燃料進行銷售和使用的人應該賠償幾十億美元。法庭上,這樣的案件在法律責任判決上通常會產生不確定因素。美國最高法院就曾受理過兩個這類案件。(王淏)
http://env.people.com.cn/BIG5/13967675.html

碳排放交易權爭奪戰打響 各地盲目建設存隱患
2011年02月21日08:58
來源:《中國証券報》
  □本報記者 李陽丹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暫時不用承擔強制碳減排義務,但從中央政府的政策到各地方政府積極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所不難看出,碳交易在中國已漸行漸近。不過,在全國性碳交易規則缺失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搶先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所很可能帶來標准不統一、交易量低迷以及買家嚴重缺失等問題。

  碳交易漸行漸近

  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升級在即。從今年3月開始,全球有航班飛至歐盟的航空公司都必須向歐盟提交監測報告,以換取免費的碳排放配額。而從2012年1月1日起,歐盟將對進出歐盟以及在歐盟內部航線飛行的航空公司規定二氧化碳排放限額,所有在歐盟境內機場起降的航班全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將納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

  外在壓力和國內節能減排的需求,都使得碳排放權日益成為我國官方高度重視的話題。2010年10月,《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首次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此后,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決定》解讀中再次重申要建立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體系。

  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提出了到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其中,碳排放權交易將是市場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透露,國家發改委將盡快出台《自願減排交易暫行管理辦法》,建立自願碳排放交易注冊登記系統,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探索碳排放權交易,5年內在部分行業和省份試點推出碳排放權交易。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官員也表示,行政手段節能減排一直是治標不治本,今后要在碳交易和碳稅上想辦法。

  為積極探索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強度、推進綠色發展的做法和經驗,我國首先在廣東、遼寧、湖北、陝西、雲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8市開展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的試點工作。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通知,試點省區和試點城市要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全面納入本地區“十二五”規劃,研究制定試點省區和試點城市低碳發展規劃。

  業內人士認為,首批試點地區分布於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在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等各方面都有差異,這將有助於積累在不同地區推動低碳綠色發展的有益經驗。

  各地搶灘碳交易所

  中央政府對碳交易的態度越來越清晰,這讓各地方政府也躍躍欲試。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推進碳排放強制交易,雖然推進力度會較溫和,但市場空間無疑是巨大的。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統計,2010年全球碳排放權交易成交額同比增加了5%,達到930億歐元,合1200億美元。更有專家認為,碳排放權未來將超過石油,成全球交易規模最大的商品。

  中信証券碳投資與碳市場首席科學家唐人虎則表示,盡管目前歐盟的碳交易市場最成熟,美國的自願碳交易行業也很發達,但中國是碳交易潛力最大的國家。

  各地方政府正越來越看好這一市場,據公開信息統計,國內至今已經挂牌成立的環境權益類交易所已多達9家,而專業性環境交易所已達19家。西部首家環境資源交易中心今年1月份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正式挂牌。

  搶灘建立專業的碳交易所更是各地在碳交易上佔得先機的“必殺技”。目前,我國已成立了四個碳排放交易所,包括成立於2008年的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以及2010年10月成立的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還主導制定了專為中國市場設立的自願減排“熊貓標准”。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省市正在籌劃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所。據悉,為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河北省出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決定推行和規范主要污染物排放權的交易活動,該辦法將從今年5月1日起施行。江西省表示,希望政府批准江西建立地方碳排放交易平台。廣東省也曾宣布,希望中央政府能批准廣東在“十二五規劃”中包括成立碳交易平台的內容,但並未透露更多細節﹔而四川也考慮在未來五年籌備省級碳排放交易計劃。

  火熱之下存隱患

  低碳發展概念“惹火”了碳排放權交易所,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環境交易所、排放權交易所背后,是國家層面碳交易規則的缺失,而地方搶先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所很可能帶來標准不統一、交易量低迷不振以及買家嚴重缺失等問題。

  由於我國尚未推行碳排放權強制交易、強制性碳盤查等政策,在中國要做真正的碳交易項目,隻能從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交易以及少部分自願減排交易中尋找買主。

  目前,自願減排佔全球碳交易市場的份額非常少,交易值隻佔0.6%,交易量隻佔2.6%。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米川擔心:“大家加入自願減排這個圈子,全都想賣,誰來買呢?”目前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中國主要是賣方。據介紹,現有的國內碳買家多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或個人,因而市場規模非常小。

  事實上,國際碳交易往往基於“總量控制”,而對中國的減排政策,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曾明確表示,中國國內近期不會採取總量控制來達到減排的目的。正因為此,自從北京、天津、上海碳排放權交易所成立以來,碳排放權交易屈指可數。“別看各地碳排放權交易所開得熱鬧,其實現在都還是‘賠本賺吆喝’的階段,真正的交易沒有多少。”一位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說。

  業內人士還指出,由於國家層面的碳交易辦法還在醞釀中,各區域間在開展碳交易活動時會受限於各地經濟結構模式、計量辦法、交易規則等一系列影響因素,發展速度不盡相同,因而也背離了碳交易活動統一化的初衷。同時,地方化的碳交易模式成長空間有限,並不足以支撐整個行業的成長。

  國內省市之所以在強制碳交易尚未推出時就紛紛籌建碳交易平台,目的在於搶佔先機。今后,碳排放將涉及當地環保政策和經濟增長等關鍵問題,先掌握交易機構,無疑是受地方利益的驅動。

  而從國際上的實踐來看,歐洲、美國、新西蘭已存在統一的碳交易市場,而韓國和澳大利亞也計劃在明、后兩年啟動碳交易機制,全球碳交易市場可能在2016年正式形成。發改委不久前指出,將限制地方碳交易平台數量,避免過度競爭。
http://env.people.com.cn/BIG5/13963622.html

美國加州碳交易市場前瞻

歐洲碳交易市場的詐騙瘟疫

澳洲數千人示威反對碳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