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6月26日星期六

朝鮮戰爭對日本的影響持續至今

朝鮮戰爭對日本的影響持續至今
文雨
更新時間 2010年 6月 25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1:55
BBC中文網日本特約記者

朝鮮戰爭爆發後,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認為這場戰爭對日本來說是「天佑神助」。二戰的戰敗國日本在朝鮮戰爭期間獲得復蘇,為日後成為經濟大國打下基礎。於此同時,日本在政治上實現了追隨美國的長期保守政權;在外交上重返國際社會,並成為美國陣營中堅定的一員。60年後的今天,日本仍視朝鮮為東亞的主要威脅,這也是日本強調需繼續鞏固日美同盟的理由之一。

「朝鮮特需」救活日本經濟
日本在二戰中損失慘重,經濟荒廢,遍地焦土。1950年,仍在美軍佔領之下的日本正處於「經濟蕭條的邊緣」。可是,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突然給日本的經濟不安畫上了句號。

戰爭爆發後的8月25日,美國在橫濱設置了在日兵站司令部,開始從日本大量採購前線所需要的被服、軍用毛毯、作戰沙袋以及各種鋼材等軍需物資。從1950年到1952年底,美國的軍需物資採購額度達10億美元。到1955年,包括間接軍需物資在內的總額度至少有36億美元。1952年,佔領軍司令部也允許日本企業生產兵器和彈藥,再加上修理車輛、飛機等業務,那些曾在二戰中生產戰鬥機、坦克等的重工企業得以東山再起。

美軍龐大的需求被稱為「朝鮮特需」,不僅使日本的工業生產急速發展,而且從美國學到了產業立國所需要的重要技術,以及先進的質量管理、工程管理方法,為日後成為經濟大國奠定了基礎。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的經濟恢復到二戰前的水平。

日美從敵國到盟國
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為了遏制和對抗支援朝鮮的中國和蘇聯,改變了其對日本的佔領政策。具體表現在美國放鬆了對日本的種種限制,放寬對日本戰犯的追究,加速簽訂了讓日本獨立,恢復主權,重返國際社會的舊金山和約。1951年9月8日,日美之間締結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美國還著手重新武裝了過去的敵人。在佔領軍司令部的命令下,以維持治安為名組織了警察預備隊(也就是後來的自衛隊),事實上使得日本的軍事力量得以復活。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不僅作為美軍的出擊基地和補給基地發揮作用,還投入人員直接參與了軍事運輸和除雷等作業。

在政治上,當時的吉田首相在國會表明全面支持美軍,自民黨在親美路線下實現了追隨美國的長期保守政權。就這樣,日美兩國出於各自的戰略發展需要,從昔日的敵國變成相互依存的盟國。

美日朝關係面臨新局面
朝鮮戰爭是二戰結束後東西方兩大陣營直接較量的戰場。隨著冷戰的結束,兩種意識形態的對立已經淡化,世界形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由於朝鮮半島上的軍事對峙狀態還在持續,日本仍然將朝鮮視為最大的威脅而高度戒備。

民主黨執政之後,圍繞美軍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日美同盟經受了考驗。日本朝野在強調鞏固日美同盟的重要性的同時,也在摸索新時代的安全保障政策。

另一方面,日本新任首相菅直人最近表示要通過一攬子解決「綁架、核以及導彈問題」的方法來謀求歷史清算及日朝關係的正常化,但朝鮮方面對此的回應則是外交關係的正常化必須要在清算日本過去罪行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除了當年對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日本在朝鮮戰爭中充當美國的「幫兇」,也被朝鮮看作是「過去的罪行」之一。

60年前的朝鮮戰爭,是給日本二戰後的發展進程造成關鍵性影響的重大事件。對朝鮮戰爭進行認真的總結,對於日本思考今後的日美、日朝關係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06/100625_korea_war_japan_wenyu.shtml

朝鮮戰爭的基本原因和複雜後果
時殷弘
更新時間 2010年 6月 23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5:10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朝鮮民眾在平壤痛斥1968年被扣押的美國間諜船

總的來說,朝鮮戰爭既起源於美蘇對立這一大的國際背景,也起源於半島南北兩個政權彼此間極其強烈的敵意,而其爆發則可歸因於北朝鮮向南大舉進攻的決定和它在斯大林那裏得到的允準和支持。

在一段時間裏,主要出於對美國武裝干涉和引發美蘇軍事衝突的擔心,斯大林不同意北朝鮮嘗試以武力實現統一,因而一般認為他所以改變態度,是由於美國決策者在1950年初公開表示南朝鮮不包括在美軍承擔其防務的西太平洋「防禦環線」之內。或許,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利益本已通過二戰結束時與蔣介石政府締結的中蘇條約基本實現,因而它滿足於僅控制北朝鮮,但1950年初毛澤東赴蘇談判中蘇新約後,斯大林感到蘇聯在東北亞的很大部分既得利益即將失去,因而爭取控制朝鮮半島南部的問題便提上了他的議事日程。

無論如何,在美國政府看來,朝鮮戰爭已在華盛頓浮現的新的全球戰略觀念。首先,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差不多同等緊要,聽任任何新的地區被蘇聯勢力控制都將致命地損害美國的可信性,導致整個世界力量格局傾覆。其次,世界局勢異常危險,蘇聯依憑其巨大的軍事實力得以「支持侵略性的對外政策,毫不猶豫地在有利條件下通過代理人訴諸武力」。第三,美國軍事力量嚴重拮據,特別是缺乏能夠有效地遏阻和挫敗局部軍事侵略的足夠的常規武力。

美國全球戰略

因此,朝鮮戰爭成了一場決定性地促使美國政府落實新的全球戰略的戰爭:出兵朝鮮,將第七艦隊開入台灣海峽,顯著加強對法國印度支那殖民戰爭的援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建立美日、美韓、美菲和美澳新軍事同盟;數師美軍被派駐歐洲,設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北約從此成為真正的軍事實體;著手西德的重新武裝,並且謀求將其納入西歐或北大西洋軍事同盟體系;急劇增加美國軍事開支,使之在戰爭開始後的第一個財政年度裏就增加了兩倍半。這些措施使得蘇聯成了朝鮮戰爭的最大輸家,其軍事負擔變得更加沉重,其國際環境進一步惡化,雖然隨中國參戰而來的中美衝突和以後的中美對抗牽制了美國相當大一部分注意力和對外政策資源。

美國沒有實現佔領北朝鮮和消滅其政權的目的,但是達到了它在決定軍事干涉時保住南朝鮮及其政權的目的,美國與韓國的軍事同盟此後一直是美國在東亞的主要戰略支柱之一。不僅如此,經過朝鮮戰爭,美國在歐洲、東亞和美蘇力量對比方面得到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巨大利益。然而,美國有一個非常巨大的損失,那就是20年與中國進行冷戰對抗,並且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美國陷入最終慘敗的經久的越南戰爭。假如沒有朝鮮戰爭,美國很可能長時間內不會用武力去阻止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統一,而且中美走向正常化的過程很可能會早些快些。如此,對中美兩國都會有巨大的裨益。

中國是贏家

中國可以說是朝鮮戰爭的贏家,因為中國參戰之際,美國軍隊和南朝鮮軍隊已推進到中朝邊境鴨綠江南側,而朝鮮戰爭停戰時,它們已被擊退至三八線以南,並且至今從未再度跨越這條界線。然而,中國贏得很艱難,為了贏而付出的當時代價巨大,長遠代價也非同小可。

無疑,中國大致實現了參戰的目的,而且建立了具有長遠意義的對美國的根本戰略威懾,以致美國在從事大規模的越南戰爭時一直非常謹慎地避免引起與中國的戰爭,同時自1953年朝鮮停戰以來從未有過中美兩國間的重大軍事衝突。可以說,不入朝參戰,就沒有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鞏固及其初始的強國化。當然,中國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入朝參戰的志願軍總人數約300萬,志願軍陣亡人員數以十萬計;1951年中國方面的戰費佔當年中國財政支出總額的近45%。不僅如此,還有長遠的代價,那就是中美處於激烈的冷戰對抗狀態達20年之久。這對中國的國際環境、甚至中國國內的發展確實有相當嚴重的負面作用。

同時,由於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有了一個與朝鮮的「糾纏不清的同盟」,其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充滿困難的歷史。不僅如此,尤其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朝鮮在根本國策方面幾乎完全分道揚鑣,以致一個堅持和平、蓬勃發展的中國與這麼一個朝鮮形成了天壤之別:竭力大搞「先軍政治」,經常以好戰言行威脅鄰國,國內極端貧困並且極端高壓。還有,朝鮮戰爭的爆發確實使中國失去了盡早實現中國統一的機會。朝鮮戰爭的爆發不是中國的主動決定,它的一個重大教益在於,中國對於任何與中國的利益關係重大的戰爭和其他國際軍事行動,一定要從中國本身的國家利益出發,去做出自己的真正自主的判斷和決定。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06/100623_korea_war_shiyinhong.shtml

還未真正落幕的戰爭――幾個有關韓戰的問題
何清漣
更新時間 2010年 6月 24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4:09
點評中國
中國總理溫家寶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日擁抱。

6月25日是韓戰爆發60週年,美國有條不紊地陸續推出各種紀念活動:6月16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公布了有關朝鮮戰爭的大量秘密文件;緊接著是參眾兩院發佈共同決議文,重申美韓同盟及其承諾,以及美國受傷及失蹤戰俘多少人。據稱奧巴馬總統也將要發佈紀念韓戰60週年的聲明。北韓歷史學會日前在平壤發表「聲討書」,強烈要求美國立即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而急需與國際社會合作的韓國總統日前卻參拜了位於釜山的聯合國軍墓園。

在這場戰爭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中國沒有動靜。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韓戰涉戰各方不斷公布有關檔案資料。隨著真相浮出水面,中國捲入這場戰爭的正當性至少受到兩方面質疑:一是戰爭發生的真正原因;二是戰爭帶來的後果。

正當性受到質疑
中國對朝鮮戰爭有個獨特的稱呼,即「抗美援朝」。無論是教科書還是官方研究,都強調當時中國亟想將注意力放在攻佔台灣和國內建設上,無意捲入這場戰爭。標準詮釋是: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派兵侵略朝鮮。所謂「聯合國軍」一直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台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安全。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經過五次大規模戰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

中國教科書上這種說教,就是今天中國人對這場戰爭的普遍認識。

但從90年代以來,由於美蘇不斷解密韓戰的資料,關於金日成等人如何策劃發動朝鮮戰爭的經過終於洩露出來,其中一些關鍵資料證明中國官方對自己在這場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之解釋為謊言。事實是,1949年金日成奔走於莫斯科和北平之間要求合伙發動「解放」南韓的戰爭。在金日成的再三要求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林彪所部中國籍朝鮮族的三個精銳師在1949和1950年初調入朝鮮,編入朝鮮人民軍,供金日成調遣,成為金日成進攻韓國的主力部隊。 有了蘇中支持,金日成在1950年6月25日,有計劃有準備地發動了入侵南韓的戰爭,一鼓作氣在三天之內攻下韓國首都漢城,世界為之震驚。

2003年時值韓戰停戰協定簽訂50週年紀念,北大歷史系教授許平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是金日成打響了第一槍,首先挑起了戰爭。戰爭更深遠的背景是:斯大林在中國革命勝利以後中國和蘇聯簽訂了友好條約,蘇聯就失去了雅爾塔體系中在中國的特殊權益,中國收回了旅順口和大連港。而斯大林需要在太平洋有一個出海口,以便與美國和日本對峙……。現在中國人知道了,其實我們是在幫朝鮮人 作戰,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說是在幫斯大林作戰,這樣一來,抗美援朝的歷史合法性就受到質疑。」

「戰鬥友誼」被北韓否定
中國政府面臨的最大尷尬還在於,被中共宣傳成「中朝人民鮮血凝成的戰鬥友誼」的抗美援朝還被受援者北韓所否定。2009年,一篇署名王錦思的文章「朝鮮韓國如何宣傳中國抗美援朝」在網上廣為流傳。該文提到,北韓教科書和許多資料宣傳,朝鮮戰爭是金日成獨力率領朝鮮軍隊趕走美國人,中國志願軍的流血犧牲未被承認。儘管北韓出版的《金日成將軍和彭德懷司令》一書提到了志願軍,但書裏記載金日成對彭德懷如此說:「我們的戰士都有和美軍作戰的經驗,他們可以直接幫助你們指導你們」。人民軍與志願軍之間的「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正好與中國官方版本完全顛倒。作者還提到一個細節:三八線以北、朝鮮一側板門店一千多平米的停戰簽字會場,本是中國志願軍連夜建造的。但如今陳列室裏數以百計的圖片中,竟然找不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任何身影――在抗美援朝問題上,擅長篡改歷史的中共算是棋逢對手。

重新評價韓戰的動力
德國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有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韓戰的爆發,確實是當時美蘇兩國為首的兩大政治集團之間政治衝突的結果,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世人對歷史的評價往往立足於現實需要。60年過去,蘇中兩國當年力圖在亞洲建造共產主義衛星國這一壯舉的偉大意義,由於社會主義國家對人民的政治壓迫與嚴重侵犯人權,在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崩解之後已隨風而逝。從現實考量,戰爭的結果實在令仍然高舉「社會主義」旗幟的中國比較尷尬:戰後受到美國支持的韓國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成為經濟率先起飛的東亞四小龍之一。而用志願軍鮮血換來的北韓政權則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北韓核問題如今又成為國際社會的安全隱患。

美國《外交政策》最新一期選出「23名全球最腐敗獨裁者」,其中,北韓國防委員長金正日名列榜首。基於這一國際政治的現實,60年前開啟的韓戰確實還未結束。對於中國來說,忘記這場戰爭並不容易,這不僅是因為一些貧病交加的志願軍老兵在要求落實優撫政策,更是由於北韓醜惡的現實讓國人希望重新評價韓戰,美國之音中文網做了一項有關韓戰的調查,竟有71%的投票者(此結果為6月24日顯示)反對中國當時參與這場戰爭。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0/06/100624_korea_war_heqinglian.shtml

朝媒發表"日本罪行錄" 100多萬朝鮮人被屠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