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布重酸雨區名單 5城市自查原因
2011年06月17日14:39
來源:《羊城晚報》
●探問酸雨之“重”
據資料顯示,2010年廣東省有105萬噸二氧化硫和129.6萬噸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氣中,這是導致廣東省酸雨頻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中,一半以上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粵北地區二氧化硫排放量也較大,因此這兩個地區酸雨污染尤為突出。6月5日,廣東省環保廳於公布了2010年全省環境質量狀況,韶關、深圳、佛山、肇慶和惠州五市屬於重酸雨區。其中,肇慶與惠州是在2009年“脫帽”后,重新被列入2010年重酸雨區。
為什麼深圳、佛山、韶關一直難脫酸雨重災區的“帽子”,工業企業比深圳更多的東莞卻奇跡般地未列入重災區?而肇慶、惠州為何重新戴上了酸雨重災區的“帽子”?江門又是怎樣“逃離”了重災區的行列?羊城晚報記者連日來深入各地調查採訪,尋找問題背后的答案。
■各地說法
“我們周邊一些城市也有大量的陶瓷、紡織印染企業,他們的治污力度也影響到佛山的大氣水平。”
———佛山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
“在整個珠三角地區,深圳的治理力度是最大的,至於為何一直在重災區,我認為還與氣象條件有關。”
———深圳市環境科學院副院長尹魁浩
“並不排除江西、湖南和珠三角地區對韶關污染的可能性。”
———韶關市環保局環境監測站史站長
■有此一說
根據環保部門此前的一份調查報告分析,酸雨是中大范圍的污染物,導致產生酸雨的大氣污染物,約70%應是由監測所在地城市產生排放的,而其余30%則確有可能是受到其他外地城市的空氣質量影響。降水酸雨頻率增大的原因,很可能是受本地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但酸雨增加並不能說就是本地污染增加了,其構成機理比較復雜,環保部門目前也在研究酸雨增加的原因。
■小資料
重酸雨區標准:pH<4.5或4.5≦pH<5.0且酸雨頻率>50% 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大氣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經過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來源主要是機動車尾氣、火電廠、水泥廠、工業鍋爐等污染源。 酸雨的危害:會破壞水生生態系統,使湖泊酸化,同時,水體底泥中的金屬可被溶解進入水中毒害魚類,酸雨還會破壞土壤的性質結構,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使土壤貧瘠化,另外酸雨還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和損害人體的呼吸系統。 山清水秀肇慶,緣何重新“戴帽”?
當地環保部門認為周邊城市的影響是肇慶城區酸雨頻率出現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肇慶是廣東省著名旅游風景名勝區,許多群眾不解,一向以山清水秀著稱的肇慶,緣何也被戴上“重酸雨區”的帽子?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就此採訪了肇慶坊間和當地相關部門。
街坊網友表示郁悶難過
一談到“戴帽”問題,不少網友表現出高度關注。網友蝦仔發帖稱,肇慶近年來承接了珠三角不少產業轉移,其中不少屬於粗放型企業,會排出污染物,搞壞肇慶的大氣環境。家住肇慶城區的76歲老街坊馮伯聽記者問起這個話題,他有點激動地說,近年肇慶城區周邊鎮村如高要、鼎湖等地建起了不少陶瓷廠,遠點的封開還建起了大型水泥廠,四會、大旺等地也上馬了不少工業企業,如今出現酸雨也並不算奇怪。不過,被列入“重酸雨區”,網友和街坊們都表示郁悶、難過。
記者了解到,肇慶並非首次被列入重酸雨區,肇慶曾於2007年、2008年兩度“戴帽”。
家住廣州、工作在肇慶的謝先生對肇慶成為重酸雨區有點迷惑,他說,每次從廣州到肇慶來,總覺得這裡空氣比廣州好,緣何肇慶會被列入重酸雨區?
“感覺空氣質量好,與下酸雨並不矛盾”,廣東省氣象台原高級工程師、氣象研究專家李開樂告訴記者,酸雨的形成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物理現象,主要是由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轉化而形成。肇慶酸雨的污染物不一定來自肇慶,可能是其他城市。
地處下風向極易受影響
肇慶市環保局副局長陳金鑾對肇慶城區酸雨成因進行了分析,他說,肇慶城區酸雨的形成除了受本地的影響外,周邊珠三角核心區的影響是肇慶城區酸雨頻率出現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廣東省空氣環境質量區域性污染特征越來越明顯,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范圍逐年增大,許多郊區逐漸變為市區,空氣污染除受本地污染源影響外,區域性污染比重越來越大,城市空氣質量的地域界限逐漸淡化。肇慶地處廣東省中部偏西,三面環山,屬典型的山谷地形,靜風頻率高,受熱島環流和山谷風的影響,外圍大氣污染物會輸送到市區,特別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局部污染物容易累積,難以稀釋擴散。肇慶常年盛行風向以偏東風為主,風速較和緩,地處珠三角核心區的下風向,位於肇慶東部的發達城市空氣污染物極易向肇慶擴散。
陳金鑾舉例說,2010年肇慶城區重點企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146.03噸,比2009年(3115.96噸)下降63.3%,污染源有較大幅度的削減,二氧化硫濃度明顯下降。但肇慶城區酸性降水仍比較嚴重,說明酸雨的形成除受本地的影響外,周邊城市的影響是肇慶城區酸雨頻率出現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粗放型企業排放物較多
記者了解到,除了外來污染物影響外,經濟快速發展的肇慶經濟結構仍以粗放型企業為主,能源消耗不斷增加,使得污染物排放整體維持較高水平。根據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佔全市工業總產值28.5%的水泥、印染、食品、醫藥、造紙五個行業,其SO2排放量佔全市的84.5%,全市結構性污染問題日趨凸顯。2008年,非金屬礦物產品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佔全市的60%。另外,居民機動車的擁有量以每年超過15%的速度不斷增加,道路交通配套設施卻無法跟進,造成上下班高峰期市區內交通堵塞十分嚴重,導致交通源的二氧化氮和塵粒排放量也不斷增加。還有二次污染方面,隨著肇慶城市建設的發展,城東新區區域的開發建設,道路建設、房地產業的開發建設,大面積的施工建筑揚塵和城市道路揚塵,造成城區大氣二次污染。
常見藍天白雲 惠州又下酸雨
環保部門稱惠州未必是酸雨“原產地”,當地網民卻另有話說
羊城晚報惠州訊 惠州是一座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白雲的城市,市區沒有一條煙囪。然而,惠州市空氣 質量良好,但酸雨污染比較突出,在2009年摘掉酸雨的帽子后,2010年重新上榜。信息發布后引起眾多市民關注甚至不解。
惠州為何也會成為酸雨重災區?據惠州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酸雨前體物在大氣中可停留多天甚至幾個星期,在氣象因素的影響下,可隨風遷移至數千公裡以外,因此受酸雨污染的地方並不一定是酸性污染物質產生的地方。惠州市2001年、2008年及2010年列入重酸雨區,酸雨類型為硫酸型或混合型。據近十年的監測結果表明,酸雨作為一種區域性現象,它和出現地本身的空氣質量並非完全對應,有時候,酸雨的源頭可能來自其他地區。酸雨的形成原因比較復雜,除受本地污染源強影響外,還受高空中污染物的轉移、輸送影響,同時氣象條件及區域環境因素也有一定影響。去年惠州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保持良好,達到國家Ⅱ級標准,優良天數的比例達到99.73%。
該負責人說,2010年廣東省有105萬噸二氧化硫和129.6萬噸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氣中,這是導致廣東省酸雨頻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中,一半以上集中在珠三角地區排放,而惠州處於珠三角地區,因此受到地區性酸雨的影響。
當地環保部門把惠州酸雨重災區的成因歸根於周邊城市的影響,然而,2010年廣州“摘帽”,東莞則於2009年起就已“脫帽”。惠州重歸酸雨重災區的名單,當地網友有話說。惠州網友“惠城寫手”在惠州西子湖畔網站發表自己的見解說:這個以山色湖光環境優美的珠三角后發城市,環境好曾是惠州人津津樂道的招牌,在今年省環保廳公布“惠州成酸雨重災區”,這塊城市環境優美的金字招牌在南風吹拂中緩緩撕毀折落……但願這條新聞能警醒城市的政府相關責任官員和市民。
網友BUSHI說:酸雨這個東西可不是小民造成的,更多的是煉油廠(這個必須要脫硫),發電廠(這個也要脫硫),何況,發電廠建設在惠州,電力卻不屬於惠州可以支配的。
酸雨高發區找不到重點污染源
作為廣東生態屏障的韶關酸雨頻率逐年下降,超標原因尚不明了
羊城晚報韶關訊 記者彭衛報道:廣東省環保廳日前發布了2010年全省環境質量狀況報告,韶關作為廣東五大重酸雨區榜上有名。為何作為廣東生態屏障的韶關會酸雨超標?韶關的酸雨何時能得到有效控制?昨日羊城晚報記者前往韶關市環保局環境監測站一探究竟。
據韶關市環保局環境監測站的數據顯示,2006年,韶關市的酸雨頻率是79.7%,2009年頻率為77.9%,去年酸雨頻率已降至71%。
該站的史站長告訴記者,酸雨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直接關系,近年來,韶關市以國控重點企業為核心,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特別是韶關電廠脫硫工程的上馬,使得韶關市的二氧化硫排放大幅下降,韶關的酸雨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
據韶關市環境監測站的監測結果顯示,韶關市酸雨高發的區域為沿湞江河的南雄和市區一線,但是這一線並沒有找到相關的重點污染源。
史站長表示,由於酸雨形成原因頗多,據初步判斷,韶關酸雨高發的原因主要是跨區域污染和汽車尾氣。他解釋說,隨著小車大量增加,韶關市區交通擁堵越發嚴重,而擁堵時小車排放的尾氣則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另外,湞江流域山谷、河流眾多,南嶺一帶的氣候、土壤和特殊的地理地貌容易形成跨區域污染,“並不排除江西、湖南、和珠三角地區對韶關污染的可能性”。
何時可以讓韶關摘掉重酸雨區的帽子,史站長表示:“會盡快,但是無法給出時間表。”針對跨區域治理的問題,史站長表示,國家已經有了相關要求,跨區域執法不太可能,但是跨區域的聯合研究治理完全有可能在近年實現。
如何讓韶關盡快摘掉“重酸雨區”的帽子,韶關學院李建渠教授告訴記者,韶關是廣東省的老工業基地,在我國,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很大,韶關也是如此,在煤炭燃燒中必然產生二氧化硫,也就因此產生了酸雨和硫酸型污染。解決酸雨問題難以一蹴而就。韶關特殊的地理地貌不同於平原地區,使得酸雨難於擴散,諸如韶鋼、韶關電廠等大型企業雖然已經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實現達標排放,但是隻要有排放就必然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硫總量增加。(黃禮琪 郁英 李嫻)
190萬輛車成深圳酸雨“元凶”
當地酸雨頻率居高不下,有關專家認為機動車尾氣是主要成因
羊城晚報深圳訊 (記者 石華)自1996年以來,深圳市已十次位列酸雨重災區。本月10日,深圳市人居委相關負責人無奈地對羊城晚報記者說:“我們該做的都做了,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金,我們也不明白深圳的酸雨頻率為什麼一直居高不下。”
據深圳市環境監測站何副站長介紹,深圳的酸雨頻率之所以較高,機動車尾氣排放是主要原因。“與2009年相比,深圳的二氧化硫、降塵年均值有所下降,二氧化氮和硫酸鹽化速率年均值略有上升。到2010年年底,深圳的戶籍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72.1萬輛,加上約20萬輛的異地車,全市機動車總量達190萬輛左右。根據《深圳市2008年排放源清單研究報告》,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佔排放總量的54.2%,是環境氮氧化物的首要來源。”
深圳市環境科學院副院長尹魁浩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加,總體的排放量還在增長。“政府在電廠污染治理、推廣國IV油方面確實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國IV油隻能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對於二氧化氮是沒有什麼效果的。因為氮氧化物的產生是發動機在高溫條件下,空氣中的氮和氧燃燒產生的,這與油品沒什麼關系,隨著機動車的增加,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在增多,這是造成深圳酸雨的主要原因。”記者通過查找資料証實,2010年深圳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為0.01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為0.045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3毫克/立方米。
“以我掌握的情況來看,在整個珠三角地區,深圳的治理力度是最大的,至於為何會成為重災區,我認為還與氣象條件有關。”尹魁浩稱,酸雨除了本地污染源之外,區域污染也會造成酸雨,而風向、風速、氣壓都與酸雨有關。
佛山壯士斷腕仍摘不掉“帽子”
已是第16次上榜,但酸雨情況卻始終得不到好轉
羊城晚報佛山訊 記者鄭誠、張聞報道:2010年廣東省重酸雨區名單中,佛山再次上榜。記者注意到,這是自1995年后,佛山第16次上此“黑名單”。近年佛山為了治理環境,以壯士斷腕之勢關停了大量的陶瓷、紡織印染企業,但酸雨情況卻始終得不到好轉,酸雨頻度在珠三角城市中一直較為密集,2008年更是以85.5%的比例成為全省第一。這又是為何?
記者了解到,這主要由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佛山目前的機動車保有量很大,且上牌數不斷增加,汽車的尾氣排放對大氣的污染也不斷增加。正因為此,大氣環境的自淨能力下降,污染源集中,污染物通過大氣在城市間輸送,造成各個城市環境污染相互交聯以及多種高濃度污染物在時空上的重疊﹔另一方面,雖然佛山的污染企業減少了,大氣的污染物少了,但由於以前佛山的污染企業產生的大氣污染物在大氣層中形成了平衡值,以溶膠或懸浮態停留在大氣中,這也是導致佛山空氣質量難以在短期內改善的重要原因。
“酸雨成因比較復雜,不是說做了什麼工作,就沒有酸雨了。”佛山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他表示,空氣污染是具有區域性的,“我們周邊一些城市也有大量的陶瓷、紡織印染企業,他們的治污力度也影響到佛山的大氣水平。”
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佛山將主要通過推廣使用粵Ⅳ汽油、治理機動車尾氣來降低酸雨頻度。據悉,此前,佛山市通過推廣使用粵Ⅲ標准車用成品油,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量比此前減少了10%左右。此外,佛山還將對印刷、家具、制鞋、噴漆等揮發性有機物行業進行整治。對於佛山將預計何時能摘掉“重酸雨區”的帽子這一問題,佛山市環保局的相關負責人並未給予回答。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雖然2010年佛山依然被定為“酸雨重災區”,但佛山市民情緒卻比預期樂觀。“這幾年佛山的空氣算是好了很多啦”,在佛山開了十余年出租車的阿峰告訴記者,以前開出租車一般都不想到南庄、石灣等地,“由於南庄和石灣陶瓷企業眾多,以前一接近就會聞到一股嗆鼻子的味道,現在關閉大量陶瓷企業,再也沒有這種味道了”。此外,他表示,佛山的天空自從兩三年前大整治后,不再是灰蒙蒙的一片,現在也能看到藍天了。(李維寧 孔祥堅 石華)
http://env.people.com.cn/BIG5/14933385.html
韓國採取措施化解雨水輻射擔憂
黃雨下在東京?花粉藉口完全相同於切爾諾貝利的黃雨謊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