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9月7日星期二

北極自然資源引各國關注 科學家提醒氣候影響

北極自然資源引各國關注 科學家提醒氣候影響
本報記者 張曉東
2010年09月07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來源:新華網

9月初,加拿大外長坎農訪問挪威、芬蘭、俄羅斯,與有關各國討論北極事務。9月下旬,莫斯科將舉行名為“北極:對話之地”的國際論壇,主旨是為各方在北極問題上尋求國際協作新視角,使北極成為和平與合作之地。在這座地球“最后寶庫”的開發與保護問題上,國際社會愈來愈投放出關注的目光。

  富饒的北極——

  在全球油氣資源日趨匱乏的今天,被稱為“第二個中東”的北極價值日漸凸顯

  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除了有富饒的漁業和豐富的水力、風力、森林等可再生自然資源外,還有不可再生的石油、天然氣、銅、鈷、鎳、鉛、鋅、金、銀、金剛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礦產資源。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公布的一份最新評估報告稱,北極地區擁有原油儲量900億桶,天然氣儲藏超過47萬億立方米。北極擁有全球13%的未探明石油儲量,同時擁有全球30%未開發的天然氣儲量和9%的世界煤炭資源。

  對這些豐富的資源,北極周邊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大規模開採。比如美國在阿拉斯加西北岸建立了地球最大的鋅礦開採基地,而在俄羅斯的東西伯利亞,有世界聞名的諾裡爾斯克鎳礦綜合企業。加拿大原本不是鑽石生產大國,但最近15年裡,僅憑北極地區新開發的三個鑽石礦,已躋身世界鑽石產量三甲之列。

  此外,北極地區還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尤其是航運價值。據一些科學家預計,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速冰山融化,10年后,從大西洋穿越北冰洋到達太平洋的航行時間將會縮短近1個月。屆時,從亞洲到歐洲,將比走巴拿馬運河縮短上萬公裡行程。這意味著哪一個國家控制了北極,不僅控制了戰略要道,也控制了新的世界經濟走廊。

  目前北極航道有兩條:西北航道東起美國和加拿大東海岸,向西穿過加拿大北極群島,經波弗特海、白令海峽抵達美加太平洋港口﹔東北航道西起西歐和北歐港口,穿過西伯利亞沿岸海域,繞過白令海峽到達中國或日本港口。

  2009年夏天,德國白鯨航運公司進行了穿越東北航道冰層較少水域的航行。今年8月25日,俄羅斯一艘11萬噸級的油輪裝載7萬噸原油在破冰船導引下順利穿越東北航道,預計於9月上旬抵達終點中國寧波港。有評論說,這次“破冰之旅”揭開了北極航道商業化航行的序幕。不過,該航線目前仍有障礙未能解決,其中最大的難題是北極圈地區的夏季周期隻持續兩個月左右。

  另外,北冰洋的洋底現在已經是世界各國戰略核潛艇的棲身之所,北冰洋厚達幾十米到幾百米的冰層阻擋了來自衛星、飛機等的跟蹤和探測。一旦戰爭需要,核潛艇就能選擇突破冰層發射戰略導彈。

  喧鬧的北極——

  近年來,北冰洋沿岸國家大幅提高北極戰略在其國家戰略中的地位

  2007年8月,俄羅斯在北冰洋海底的插旗行動引起了有關國家的密切關注,可謂“一旗插起千重浪”。此后,有關國家紛紛派出自己的科考隊駛向北極,或在北極地區進行演習等宣示主權。

  俄羅斯於2009年3月發布北極地區的國家政策原則,提出分階段實施北極戰略的規劃,包括在2020年前將北極建成俄主要的資源基地﹔2011年至2015年,完成俄在北極地區的邊界確認,確保實現“俄羅斯在北極能源資源開發和運輸領域的競爭優勢”。俄羅斯根據有關保障俄在北極地區軍事安全的相關文件,將加強該地區邊防部隊和海岸警衛部隊力量,以確保俄在北極地區“在各種政治、軍事環境下的軍事安全”。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在2009年1月離任前簽署了關於北極地區政策的國家安全指令,其中強調美國准備動用所有能夠動用的手段來捍衛在北極地位的主權,並且打算大幅度增加在北極的軍事存在。

  除了國土環抱半個北冰洋的俄羅斯,加拿大是北極地區領土、領海佔地最廣的國家。對北極地上地下、水上水下的種種關注,早已上升為其重要國家戰略,其動作顯得比其他各國更迅速、更深入、更實際,層次也更豐富。

  今年7月27日,歐盟開始在布魯塞爾正式啟動冰島入盟談判程序,預計冰島將在2012年繼克羅地亞之后成為歐盟第二十九個成員國。冰島入盟程序之所以如此快捷,一些歐洲觀察家認為,歐盟不只是為了幫助冰島,也是為了擴大歐盟的地緣戰略利益,謀求北極油氣資源。德國電視媒體此前曾直言不諱地指出,冰島加入之后歐盟將會擴大自己在北極地區的存在,那裡有著極為豐富的油氣儲備,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歐盟隻能憑借丹麥這一個成員國參與北極開發事宜,而圍繞北極地區資源利用的國際合作問題越來越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爭論的北極——   

  北極地區海洋權益爭端包括島礁歸屬、海洋劃界、資源開發利用等

  北極領土紛爭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加拿大率先宣布對北極享有領土主權,並一直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力量,在2004年還舉行了以捍衛其北極領土為目的的大規模軍事演習。而鄰近北極的美國、丹麥、俄羅斯、挪威等國也沒有放棄對該地區擁有領土主權的要求。美國在北約成立后,在從阿拉斯加到冰島的北極線上,建立導彈防御系統,部署強大的軍事力量。丹麥提出北極海底山脈是格陵蘭島海脊的自然延伸,丹對該區域資源擁有開發權。俄羅斯則一再重申包括北極在內的半個北冰洋都是其國土所佔據的西伯利亞大陸架向北的延伸。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楠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目前對於北極領土的劃分有兩種主張:一是俄羅斯和加拿大等國主張按扇形原則來劃分。這一原則是早在1907年加拿大就針對北極地區領土劃分標准提出的,該原則對國土東西跨度大、北部海岸線綿長的國家來說最有利,因此得到俄羅斯的支持。不過,由於遭到美國、挪威等其他北冰洋沿岸國家的反對,加之在國際法上缺乏理論依據,“扇形原則”並沒有得到公認。二是近年來依據海底大陸架主張劃分原則,其主要法律依據是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公約已獲得150多個國家批准。公約規定,主權國家將距其領海基線200海裡的范圍劃為大陸架,並在此范圍內行使主權﹔如果一個國家能提供200海裡外的大陸架是其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的地理証據,大陸架可以延伸至200海裡之外。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俄2001年曾向監督執行公約的聯合國機構申請,把本國專屬經濟區擴展到北極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水域,但因“証據不足”而遭駁回。為此俄羅斯不斷組織北極科考活動收集相關的海底地質學証據。俄羅斯以外的北極地區國家中,挪威(2006年) 、冰島(2009年) 、丹麥(2009年) 等都先后向委員會正式提出了劃定北極海域外大陸架的申請。

  對話的北極——

  相關各方認為不必為北極制定一部類似《南極條約》的國際法典

  1961年《南極條約》生效,凍結了各國對南極主權的爭奪。但有關北極的問題,目前尚無類似條約。因此,各國隻能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處理北極附近地區的資源開發、大陸架以及公海利用的事宜和爭端。目前北極陸地劃界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未決的主要是海域的劃界和開發等問題。

  早在2008年5月,北極地區周邊的丹麥、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挪威就在格陵蘭島開會達成共識,決定在聯合國現行框架內、以文明方式解決北極領土和自然資源歸屬的糾紛,而無需締結新的國際條約。2009年1月9日美國在北極新政策中也提到沒有必要為北極制定一部類似《南極條約》的國際法典。由此可見,北極有關各方意見已經趨同:現有的海洋法等國際法已提供一個框架,各國能通過和平磋商,順利解決北極地區可能出現的任何爭端。

  加拿大政府8月20日在北極外交政策聲明中說,在北極邊界爭端中取得進展是目前外交政策中最優先的事項。加拿大願意在堅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礎上解決與有關國家的邊界紛爭。挪威國防大臣法雷莫也認同這一觀點,稱北極沒有競賽。

  劉楠來認為,除了一些相關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外,可以解決北極相關爭端的國際組織和機構還有聯合國、國際法院和國際仲裁法院。如果這些資源能夠得到充分運用的話,圍繞北極之爭各方發生大的沖突甚至發展到熱戰的可能並不大。實際上,關於北極海域劃界爭端,有關國家最終還是要通過雙邊談判來解決。例如,今年4月,俄羅斯與挪威就巴倫支海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周圍經濟專屬區之爭握手言歡,成功劃界,終於結束了持續40年的紛爭。

  除此之外,北極理事會也是各方可以倚重的一個平台。這是一個創立了14年之久的政府間論壇,它讓8個北極國家與6個原住民團體坐到一起,討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雖然它對各成員沒有任何法律約束,但它是一支有益的力量,可以讓每個參與者都習慣於在外交框架下討論北極的未來。

  脆弱的北極——

  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對北極地區的影響可能要比人們預期的范圍更大、速度更快

  全球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區域的環境變化都要受整體環境變化的制約,反過來整體環境的變化又是各區域環境變化的綜合體現。資源豐富的北極環境不僅脆弱,而且自我修復和調節能力較弱,一旦北極地區環境進一步惡化,其影響對全人類來說將難以預測。世界自然基金會對開發北極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已經發出警告,北極地區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業已成為全人類的課題。

  美國《時代》雜志網站7月12日發表文章稱,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海底石油鑽探風險的關注,在此背景下,北極地區海底能源開發安全再次引起爭議。目前,美國已經凍結了在阿拉斯加地區的油田勘探工作。今年加拿大進行“北極熊行動”軍事演習的部隊比以往增加了一項任務,除一年一度彰示主權的訓練外,部隊還將和當地居民演練如何應對原油泄漏。俄羅斯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謝爾蓋·東斯科伊8月底表示,俄羅斯政府將加強對北極大陸架開發的環境控制。俄自然資源部已起草完畢一項旨在防止海上污染的草案。根據這項草案,每個北極礦藏開發公司必須起草一個在發生可能的石油泄漏和其他消極生態事件時如何採取環境保護措施的專門計劃。

  相關專家認為,北極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惡劣的開發條件、脆弱的生態環境及其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等問題均已超出了國界,超出了任何一個國家單獨行動的能力與范疇,都需要國際社會的統一行動才能加以解決。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日前表示,經濟發展部提議2014年開始啟動“北極”衛星系統。該系統將用於監視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和勘測能源資源。目前,除加拿大有意參與合作外,意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也對該項目表示了興趣。

  專家指出,當前北極比較有成效的合作是環境合作,但環境保護屬於“低度政治”,從屬於各國主權。目前北極地區的合作機制大多是採取沒有約束力的協議、宣言、項目等,而非公法或條約。這種“軟法”形式的合作機制缺乏實施的保障,很難應對北極日益緊迫的生態損害。對此,有關學者呼吁,有關利益各方應該拋開自身狹隘的利益開展合作,包括建立各種聯系,發掘有效的溝通渠道,形成共同立場,在北極地區的開發與管理關系上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2652354.html

加拿大強調北極是自己領土一部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