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0月30日星期六

《新聞週刊》新世界秩序: 中港臺劃為"中央王國"

《新聞週刊》新世界地 中港臺劃為"中央王國"
www.chinese.net.au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星洲日報

  (美國 紐約28日訊)美國《新聞刊》日以歷史族群和宗教文化為依據,劃出只有19種國家的新世界地圖,其中台灣、香港和中國因同文同種,被劃為橘色的“中央王國”,幾世紀以來人類用政治疆界劃分的世界地圖宣告改變。

  報導指出,盡管中國在未來10年內仍無法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毫無疑問是崛起中的超級強權。

  不過,中港台因族群單一及歷史優越感強烈,成為外國人眼中最難打進的市場。

  此外,中港台還面臨政府獨裁、貧富差距變大、環境保護不力等問題,人口快速老化更是未來30年最大的問題。

  日韓和瑞士等國因經濟、地理位置等因素,劃為獨立諸國;盛產橡膠等天然物資的馬來西亞和泰國等被劃為橡膠帶,被看好是下一波高經濟成長國家。

  英國、冰島等因影響力衰退,淪為歐洲邊緣帶;美國跟加拿大則因經濟、文化相近,歸為北美聯盟。
http://www2.chinese.net.au/navigator/huabian/1191971.shtml

世界新格局 大中華組「中央王國」
銀河系近三成行星類似地球
2010-10-30

【大公報訊】綜合媒體報道:美國《新聞周刊》日前以「世界新秩序」為題,發表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版圖。這張地圖不以各國主權下的領土為界,而是按照人種、文化、宗教等來劃分。美國不再是美國,而是和加拿大合而為一的「北美同盟」,由大中華文化組合而成的中國,則成為了一個被稱為「中央王國」的國家。

這個地圖的作者喬爾.科特金是全球公認的未來學和城市問題研究權威,倫敦列格坦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也是《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福布斯》和《洛杉磯時報》等媒體的專欄作家。喬爾.科特金指出,幾百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使用地圖描繪被政治定義過的邊境,不過,現在超越國家邊境的集團關係正在創造更複雜的全球聯盟。曾經通過外交定義的邊界,現在則要靠歷史、種族、宗教以及文化來劃分。

國界地圖不合時宜

喬爾進一步解釋說,世界從有史以來就是持續變化著的,而過去根據歷史、政治劃定的國家疆域和政治聯盟,並不能體現當今世界經過多年演變後形成的全新格局。他舉例說,冷戰之後,原來以美國和蘇聯為基礎結盟的國家聯盟已失去意義。喬爾說,這只是一張抽象的圖,更精準的世界新地圖預計在明年繪製出來。

根據喬爾的分析,原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由27國構成的歐盟以及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第三世界」,在新地圖中均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北美聯盟」、「中央王國」、「橄欖共和國」等19個新生集團。

由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第三世界」,現在因為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大國的崛起,被重新分割成七大集團。中國成為了「中央王國」;印度、巴西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在不屬於任何集團的「個別國家」分類中,與日本、韓國、瑞士屬同一類別;非洲、拉美地區則按經濟發展水準的不同及意識形態而區分。

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地區因同文同種,都被劃入「中央王國」(Middle Kingdom,中國的古英文名稱)。喬爾解釋說,這個劃分與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力,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密切相關。

北美統一 歐盟分裂

喬爾介紹說,根據新的劃分方式,屬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國家,在新的世界版圖中被拆分為「北美同盟」、「新漢莎同盟」、「橄欖共和國」和「邊緣國家」。他解釋說,之所以把美國和加拿大兩國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在經濟、人口以及文化方面存在許多共同之處。

歐洲也打破了原有歐盟的框架,依據各國的歷史文化根源和經濟發展特點,重新組合成三大聯盟,分別為以德國為首的「新漢莎同盟」、逐漸被邊緣化的「邊緣國家」和受希臘、意大利等拉丁文化影響的「橄欖共和國」。「新漢莎同盟」的德國和丹麥、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由於共用日耳曼的文化根源,以及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方面均排在歐洲前列被劃為一體。而意大利、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因在貧困率、GDP等每個類別的標準都遠落後於北歐國家被分為一類。

英國、冰島等因在經濟實力和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衰退,也淪為了歐洲「邊緣國家」,英國甚至被評為只有一個城市的「城邦國」。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10/10/30/YM-1318816.htm

港媒:中國正從中央王國走向海上強國
2009年04月23日 11: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23日電 作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60週年的重要內容,新中國史上首次多國海軍檢閱活動將在青島附近海域舉行。香港《南華早報》刊文說,中國正從歷史上的中央王國走向海上強國。

  文章說,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關注陸地的國家,自視為地球的中心,即中央王國,不怎麼關注在海岸線以外擴大影響力。中國的覺醒發生在19世紀末的清朝:一連串被西方和日本海軍打敗的屈辱事件促使20世紀初的知識分子思考國家制定海上戰略的必要性。

  然而,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裏,由於國家遭受一系列天災人禍,海上強國的概念一直未受到重視。直到30年前向世界敞開大門,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著眼內陸的半封閉國家。

  文章說,開放政策成了推動這個曾經只熱愛陸地的中央王國開始著眼海洋的重要驅動力。中國很快成了世界工廠。外貿和投資成了經濟最重要的助推器。另一方面,中國需要保有足夠能源維持工廠運轉。

  文章引述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學者吉原俊井的話說,經濟動機刺激是中國政策從陸地向海上轉變的主要原因,而從經濟意義上來說,中國是一個新興的海上強國。

  上海政法學院海軍問題專家倪樂雄說,中國對海上運輸航線通道日益感到擔憂,已將海上戰略提上重要日程。

  文章指出,中國國內支援發展海上力量的人認為,沒有一個重要而負責的大國會指望另一個大國的良好願望來維持海上物資流動的穩定性,因此中國必須保護自己的海外資源和貿易通道。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指示海軍制定更為符合中國、著眼外部的長期海軍戰略。與鄧的願望一致,當時的中國軍方制定了“海上防禦戰略”,現在它仍然是中國海軍的思想基石。

  文章提到,有外國軍事雜誌將2004年5月描述為中國海上力量發展的分水嶺。當時,中國顯示了海軍領導人會在國家最高安全決策機構佔有“永久席位”。當海上戰略在黨的十六大重要文件中提出時,向海洋轉移的戰略引起了關注。

  另一個里程碑是去年12月。當時中國公開施展力量,向索馬利亞海域派遣護衛艦隊,這是中國海軍第一次在太平洋之外行動;國防部發言人還發表聲明指出中國需要一艘航母,這與它以前在此問題上的態度相比發生了變化。

  文章引述美國學者吉原俊井的話稱:“從戰略和軍事角度看,中國已經走過了很長一段路。分析家10年前曾預測中國在2020年之前不可能成為地區海軍強國。根據衡量海軍力量的多種標準,我認為中國已經是一個地區性海軍強國的競爭者。”
http://www.cns.hk:89/gn/news/2009/04-23/1659989.shtml

北美聯盟 - 墨西哥發現“美國超級間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