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繼續貶值 「貨幣戰爭」陰雲難驅
更新時間 2010年 10月 1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5:04
貨幣市場風雲詭異,「戰爭」陰雲積聚。
美元兌歐元和日元周一再度貶值,令「貨幣大戰」的陰影更加濃重。
周末召開的全球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未能使各主要經濟體就協調匯率政策達成協議,市場預計美國聯邦儲備局將繼續採取貨幣定量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復蘇。
美元近日不斷貶值導致其對歐元和日元的匯率均達致八個月來的最低水平。
歐元對美元匯率周一(10月11日)一度突破1.40美元,美元兌日元也一度跌到15年來最低的81.39日元。
戰爭陰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末開會未能就避免「貨幣大戰」的措施達成共識,但承諾將繼續致力於舒緩全球經濟不平衡狀況。
爭論的焦點之一是中國不願意讓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上升。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說,依賴出口的國家應該改變它們的政策,否則全球經濟增長將變慢。
但是中國官員認為主要責任在富裕國家,因為這些國家保持低利率造成金融市場的緊張。
英國杜倫大學商學院金融教授張志超告訴BBC中文網,所謂「貨幣大戰」,是國際金融體系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的根本性變化的一個方面。
與此並行的另一條線索是IMF投票權的變動。
他認為,在IMF投票權新結構確定後,國際金融體系的新格局可以說基本穩定。而在此之前,貨幣戰或匯率摩擦,乃至相關的貿易對抗,都難以避免。
IMF負責人斯特勞斯-卡恩上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在金融危機期間一些重要經濟體之間同舟共濟、共度難關的協作願望現在大為消退,不少國家政府試圖通過匯率政策來應對全球性的挑戰。
IMF同意由總幹事斯特勞斯-卡恩將在目前的糾紛中擔任裁判和仲裁人。
局部戰火
目前一個普遍看法是「貨幣大戰」仍未全面爆發,但陰雲密布,局部衝突已經時有所聞。
亞洲許多沒有中國式資本控制的國家面對美元貶值深感擔憂。
日本、韓國、巴西、哥倫比亞、南非、泰國等不少國家最近一段時間都先後採取措施壓低本國貨幣,以保護出口業不受衝擊。
包括花旗集團在內的多家國際金融機構注意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和台灣在市場上買入美元以控制本幣升值。
印度是尚未採取干預市場壓低本幣的國家,但德里當局對盧比的堅挺開始感到不安,並聲言如果大量海外資本湧入印度「干擾了」印度經濟,當局將出手干預。
如此這般的種種情況引發「貨幣大戰」的揣測和分析。
美國「定量寬鬆」
美國《華爾街日報》預言,如果貨幣戰爭果真爆發,可能會在2011年,美聯儲的定量寬鬆幅度明確之後。
韓國總統李明博周一警告說,如果各國無法就貨幣政策糾紛達成妥協,保護主義勢頭將明顯高漲,全球經濟復蘇將嚴重受阻。
雖然貨幣貶值意味著消費者將不得不為進口商品付出更高的代價,但同時一個國家的出口商品卻可因此而變得在國際市場更有競爭力。
在失業問題的困擾下,有專家認為貨幣貶值可以刺激出口經濟的增長從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也有的國家更多出於防範熱錢衝擊導致危機的目的採取防禦性干預措施。
下個月20國集團(G20)峰會將在韓國首都首爾召開。李明博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只盯著本國利益。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business/2010/10/101011_currency_analysis.shtml
評論/ 美國發起貨幣戰爭意在中國
2010-10-12
【大公網訊】在世界輿論高度關注的貨幣戰爭硝煙背後,到底在發生什麼樣的戰爭?是匯率博弈,還是貿易保護?是全球經濟再平衡,還是美國國內政治國際化?實際上,全世界的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發動這場貨幣戰爭的正是美國,戰爭的主要手段是所謂的「量化貨幣寬鬆政策」,戰爭的宣傳口號是「反對匯率操縱」、「反對貿易保護」、促進「全球經濟再平衡」,而主要打擊目標則是中國!
美國發動的全球貨幣戰爭,從本質上看是一場美國金融特殊利益集團主導下的利益大戰。貿易逆差、經濟結構失衡等因素無非是烘托氣氛,其主要獲益者仍是華爾街。
美元的實質是一種以債務為抵押所發行的貨幣。每一張流通美元的背後都是某人對銀行系統的負債,這張紙幣其實是一份債權的收據,所以每一個持有美元的人都是美元債務的債權人。當美國以「量化貨幣寬鬆政策」啟動印鈔機時,美聯儲通過購買美國國債和金融機構持有的債券、票據來對美國巨額債務進行大規模的「貨幣化」。這樣一來,海量增發的美元大大稀釋了美元原持有人手中債權的「含金量」,同時,新發行美元中的「資產毒素」大大上升。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之後所「量化寬鬆」出來的「新美元」是一種典型的劣質貨幣,這就是黃金這種誠實的貨幣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的700美元一盎司,暴漲到目前1350美元的主要原因。
2008年以來,「劣質毒美元」大量湧入中國,中國的銀行系統將對外貿易與直接投資和其他管道進入中國的美元結算為人民幣,再將美元賣給人民銀行,此時的「劣質毒美元」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人民幣的資產負債表,而以它們為抵押發行的人民幣,就是這些劣質美元債權的收據,最終被廣大人民幣持有人擁有。美元病毒通過貨幣流通而傳染到人民幣。從表面上看,美元儲備資產被政府擁有,但這些資產的收據卻掌握在人民幣持有人手中,因此,這些「劣質毒美元」資產的實際擁有者是中國老百姓,而政府僅僅是「代持」。
此時,美國開始發力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假如中國擁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資產,而人民幣對美元比價為8∶1,那麼以這些資產為抵押發行了16萬億人民幣。形象地說,就是16萬億張美元資產的收據。這些收據經過銀行系統的放大作用已經流入中國的經濟體內,並廣為大眾持有。如果在美國的壓力下,人民幣被迫升值到6∶1,也就是同樣的美元資產現在對應著12萬億張收據,這時將發生什麼呢?做個形象的比喻,如果2萬億美元在國際市場上能夠換回16萬億個麵包,那麼人民幣升值前的每一張收據可換一個麵包。現在突然價格變為用12萬億張收據換16萬億個麵包。貌似升值後的收據購買力提高了,但實際上當人們用這個比價關係去換取麵包時,會突然發現在前12萬億張收據取走了16萬億個麵包後,還有4萬億張收據什麼也換不到了。在人民幣升值的那一瞬間,強制12萬億張新收據等價于16萬億張舊收據,意味著舊收據對於存量資產購買力的暴跌。更糟糕的是,由於美元濫發,導致了國際商品價格上漲,這意味著升值前的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大幅縮水。
當大眾的視線被吸引到貿易平衡或匯率操縱等話題的時候,真正上演的其實是人民幣升值對中國30年來所有存量資產進行價格重估的大戲。在人民幣名義國際購買力升值的同時,伴隨著人民幣對巨額存量資產的購買力貶值問題。這一過程將明顯造成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特別是在資產價格領域。使問題更加嚴重的是16萬億收據屬於基礎貨幣,當銀行系統對其進行放大之後,進入中國的經濟實體的信用總量更為巨大,其通脹效應可想而知。
人民幣劇烈升值所產生的名義國際購買力增強的好處是在未來數年時間內伴隨著進口和海外投資才能逐步顯現的,而其造成的外匯儲備資產損失,以及對國內巨額存量資產進行價值重估所誘發的惡性資產通脹的害處卻是立刻發作的。
毫無懸念的是,人民幣升值必將引發更大規模的熱錢進入,進一步強化通脹壓力。美國迫使人民幣大幅升值將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一是大幅降低美國對中國的實際負債;二是刺激中國資產價格泡沫。人民幣升值速度越快,人民幣投機者對美元資產套現的衝動就越強烈。當「劣質毒美元」所攜帶的美國有毒債務在世界各國被消化得差不多時,中國資產泡沫或許將發展到難以挽救的惡性狀態。此時,美國也許會突然大幅提高利率,祭起反擊全球通脹的大旗,一舉戳破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資產泡沫。
作者:宋鴻兵,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12日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10/10/12/EP-1313407.htm
IMF:「貨幣戰爭」威脅全球經濟復蘇
貨幣戰
貨幣戰系列分析(1):為何而戰?誰與誰戰?
梅新育:“驚天陰謀”之美國貨幣戰争兩步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