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上帝的公義
======
兒女上街怎麼辦?(一)心靈的準備
子女一下子義憤填胸要上街示威,頓時敲醒了為人父母的安夢,爸媽們如何引導兒女冷靜自省,認清事態?
其實,社會現象的産生非一朝一夕, 公義問題正如性教育,父母若迥避,兒女便從其他渠道偸學,行差踏錯了只能恨為時已晚。
在今天盡是少年宅男宅女窩在家中打機上網的年代,兒女們懂得開始關懷群眾,不再只顧自己的喜好,激起維護社會的共同利益之心,是人生的一大進步,難能可貴。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不反對兒女胸懷無私,這也是少年人邁向「利他」(從關注個人利益跨步到為別人的利益著想)的社會精神之起步點,其赤子之心,確令不少被現實磨蝕的成年人汗顔。
然而,只徒具這種「利他」精神仍未足夠,過往有不少人都本著人人平等的信念去參與社會行動,卻衍生成充滿仇恨的怒火,忘記了原本爭取的利他目標。
父母若能適時及真挈的提點,幫助兒女作好心靈的準備,有助年輕人行走義路時,不受外在環境及內在情緖所牽動,認清方向,能持之以恆。
(一)與子女真情互動:
特別是關於社會的議題,雙親宜摒棄一言堂的家長訓話方式,事實上,很多時爸媽也難免像兒女般都只看自己鐘情的資訊,變成溝通的斷層。若子女看到父母即使不盡同意仍願意聆聽他們的看法,更可學到堅持己念但卻有容人之量的成熟行為,能直接受到身教的薰陶。
(二)深化子女關懷社會的概念:
父母宜盡量幫助子女再進一步思考他們關心的議題,例如他們的資訉在哪方面需補充(避免以偏概全或譁眾取寵的評論),社會失衡問題的根源在那裏(是制度還是推行的官員),探討各方支持或反對的動機(減少社交群組「同温層」常只聚焦同道者的效應)等。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的資訉多得鋪天蓋地,讀者卻鮮有整合及分析的耐性或空間。
正如閲讀一樣,資訊經過腦袋進一步思考和重組,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也是面對朝令夕改的政治氛圍的定舵。
(三)探求過去嘗試解決方法的成效:
在上街之前,父母宜引導孩子所反對或要求的,於現有制度的渠道,如諮詢、對話是否受漠視或已無效,政府是不是對市民意見充耳不聞,以致要用上街遊行或示威的方法去表達訴求。
(四)了解具體上街行動的代價
家長自己最好先查清楚當地法律對上街巡行、不合作運動、佔據街頭、衝擊政府機關的條文和刑責,讓兒女明白每一個行動所可能要付出的代價,以免他們因群情而隨眾而行,到要承擔後果時才追悔當初未想清楚已太遲。
(五)幫助子女省思勇氣的來源
大多數父母對下一代具公義感都會引以為傲,可是亦應該協助兒女反思他們的義憤是一時之勇、受朋輩的怒氣所影響、被社會氛圍所感染,還是建基於清晰的道徳或宗教力量,去維護社會的公益或守望弱勢社群。
(六)釐清熱情與怨氣之別
面對社會的傾斜現象時,我們固然需要有熱情才有動力坐言起行,但是在爭取的過程中卻又可能會因朋輩間的不和、政府的強硬態度而變成怨聲載道。雙親最好能恆常觀察子女的情緒,引導年輕人重回行動的初心。
(七)提醒包容性
抗爭中,最大的䧟阱是將對手妖魔化,繼而視為仇敵。容讓仇恨蠶食心靈的後果,常會生出暴力的行為,或越趨偏激,以致蓋過了利他精神的初衷。父母需提醒子女,訴求的行動並非視對方為死敵,而是像棋局的博奕,球場的較力。
子女要上街示威,不只震動了我們的神經,也喚醒了我們自己的公民意識、公義良知,願我們急起直追,與兒女共勉。
鳴暉
http://xn--google-hx0k198fh01a0x6a.com/
兒女上街怎麼辦?(二) 歷史的啟示
當不公義的事發生了,家長如何引導子女?兒女在甚麼情況下才決定參與示威行動呢?孩子除了要審視事件、自省個人委身的程度外,更要當機立斷,思考行動的時間性和法律性。
參考例子: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牧師在五、六十年代美國南部爭取推翻種族隔離政策
(一)審視:
首先,家長最好與子女共同探討事件的始末,盡可能掌握事實真相,確認是否真的有不公義的情況。同時,檢視是否已通過正常途徑如反映、磋商、談判、訟裁等都不成功。
例:美國南部種族歧視根深蒂固,最高法院甚至判為合符憲法,已經沒有其他途徑可循了,故馬丁路德金最後只好號召公民抗民 (civil disobedience),挑戰歧視性的法律。
(二)自省:
孩子要清楚明白參與示威的代價,有些地方的法律會禁止,兒女必須反問自己是不是有心志作出犧牲,而不是一時之勇。
例:那時代南部的黑人公然在白人地方靜坐是犯法的,會被捕判監,馬丁路德金自己便鎯鐺入獄,受盡白人指責。
(三)時間性:
你的孩子所爭取的,是否有人叫他再等?那麼,他必要嚴肅審視,對方是否為保障特權而施行「拖」字訣。
例:美國南部奉行種族隔離政策達一個世紀,不少人仍批評馬丁路德金應該忍耐再等。從歷史看,鮮有享受特權的政府自願放棄優勢的,黑人的要求已經被敷衍這麼久了,延遲太長的公義,就已不是公義了。
(四)法律性:
亞洲不少極權國家就常引用公眾安全條例,拘捕爭取民主訴求的異見人士,甚至屠城。這些表面維持社會穩定的法律,卻在保護不公義的政治制度。
例:有人指馬丁路德金觸犯種族隔離的法律,是知法犯法。馬丁路德金提醒,世間上有公義和不公義的法律之分,種族歧視的法律就是不公義的法律。
家長若能與兒女同行,互助互勉,自能得孩子的尊重,減少偏激的行徑。
山山
http://xn--google-hx0k198fh01a0x6a.com/
https://www.facebook.com/465322193639260/posts/1217795108391961/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17093041795501&id=46532219363926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