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打出新血路 台灣的臭豆腐外交

分析:台灣的小籠包、臭豆腐和軟實力
嵇偉
更新時間 2010年 8月 9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6:25
BBC中文網記者
台灣開展美食外交

台灣開始在世界各地展開價值2千萬英鎊的美食外交,作為提高台灣國際形像努力的一部分,從過去的「金錢外交」轉向用美食展現台灣的軟實力。

今年6月,台灣經濟部成立了一個台灣美食國際化推動小組,準備在世界各地建立台灣美食專區,有系統、有計劃的在各國發展台灣美食。

台灣有關當局認為,此舉能顯示出美食是台灣國體發展的最佳軟實力,能體現台灣的文化。當局希望這個台灣美食國際化行動計劃能夠帶動台灣的餐飲業、旅遊業、農產品等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機會。

這一美食外交計劃其實在上個世紀末就已成形,台灣行政院經建會早在1999年就已經討論經濟部提出的「台灣美食國際化行動計劃」。

該計劃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海外人士來台觀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一計劃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台灣形像外交(或名聲外交)的一部分。

台灣的飲食文化數十年來的確大有發展。來自台灣的BBC中文網同事劉繼祖就很驕傲的說,由於歷史原因,台灣聚集了中國各地不同風味的小吃和食品,這使台灣有實力向外推廣美食外交。

臭豆腐和小籠包
英國《衛報》8月9日用一整版的版面報道台灣的美食外交,標題就是「忘記軍艦和峰會,開始新的外交攻勢」。文章內還附有對本來是上海特產、現在是台灣風味的臭豆腐的介紹。

由於有2002年泰國美食外交成功的先例,台灣總統馬英九現在希望通過「食品語言」為台灣說話,用美味的小吃,比如臭豆腐和小籠包,來打動世界各地人的心,達到軍艦、峰會、金錢或其它外交所達不到的目的。

從外交層面看,台灣的確很獨特。目前台灣在全世界的邦交國只有23個,原因是許多從前與台灣有邦交關係的國家,近年來紛紛與台灣斷交,改同經濟、軍事日益發展的中國大陸建交。

台灣的稱謂六十年來也一直很不確定,就像巴勒斯坦一樣,它主權獨立,卻不能被稱為「國家」。台灣不承認自己是中國的一個省,北京政府也不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

變壓力為競爭
那麼包括美食外交在內的形像外交是否真能幫助台灣提高其國際地位呢?學政治學出身的劉繼祖認為,也許會有些幫助,但一個國家的食品固然能代表它的一部分形像,卻不見得會有很大的幫助。

他認為台灣在外交政治上的困難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北京政府的壓制,在兩岸關係有所變化的今天,台灣有關方面也應該用新的思維來處理外交關係,甚至可以把北京方面的壓力變成兩岸的競爭。

但事實上變壓力為競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在建立邦交和加入國際組織方面,台灣至今仍然無法在這兩方面與任何國家自由競爭。

不過儘管出過陳水扁這樣的總統,無論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今天的台灣都是一個自由民主的體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的穩定程度都能排在世界前列,所以也許邦交國的多少對台灣來說並不那麼重要?

許多和中國大陸有外交關係的國家,要求中國公民在入境時必須有簽證,但對台灣公民卻免簽。這也許就是一種不明說的外交承認?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0/08/100809_taiwanfood.s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