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0月12日星期二

海洋生物普查精彩照片:從雪人蟹到冰海天使

海洋生物普查精彩照片:從雪人蟹到冰海天使
2010年10月11日09:24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據國家地理雜志網站8日報道,這組照片展現了為期10年的海洋生物普查發現的一系列奇特物種,其中包括雪人蟹、冰海天使、聖誕樹蠕虫、深海“小飛象”以及毒海蛤蝓。此次海洋生物普查於4日宣告結束,旨在對所有海洋生物進行記錄。

雪人蟹
(圖片來源:A. Fifis, IFREMER)

  看著它毛茸茸的冬白色外套,人們可能認為雪人蟹的故鄉就是喜馬拉雅山,但實際上,這種甲殼類動物是2005年3月在復活島沿岸南太平洋海下大約1.5英裡(約合2.4公裡)的熱液噴口周圍發現的。這隻盲蟹長6英寸(約合15厘米),正式名稱為“基瓦多毛怪”,是海洋生物普查發現的6000多種新物種之一。海洋生物普查為期10年,於4日宣告結束,旨在對所有海洋生物進行記錄。

  此次海洋普查過程中,研究人員共上演了500多次遠征考察之旅,拍攝了大量奇特生物的照片。美國“國家地理新聞”網站刊登了其中13幅最精彩的海洋生物考察照,雪人蟹便是其中之一。
冰海天使
(圖片來源:Kevin Raskoff, Monterey Peninsula College)

  冰海天使是2005年海洋生物普查項目科學家遠征北冰洋過程中發現的,學名“Clione limacina”,生活在水下大約1148英尺(約合350米)。科學家在2009年12月表示,盡管綽號冰海天使,但這個小精靈顯然並不介意展露其少許皮膚。它實際上是一種沒有殼的裸蝸牛。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生物學家格雷琴·霍夫曼在2008年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類似這樣的海蝸牛絕大多數的體型隻有一個小扁豆大小,是很多動物的食物,可謂是海洋世界的“炸土豆片”。此次海洋生物普查共在兩極地區發現數百種令科學家吃驚的物種,冰海天使便是其中之一。
魷魚蠕虫
(圖片來源:Laurence Madin,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魷魚還是蠕虫?這種新物種長有基於剛毛的“槳”,用於在水中游動,頭部則長有觸須。面對這樣一種奇特生物,海洋普查項目的研究人員大為困惑,隻能舉手認輸,簡單地將其稱之為“魷魚蠕虫”。這隻魷魚蠕虫是遠程遙控潛水器2007年在西裡伯斯海海下大約1.7英裡(約合2.8公裡)處發現的。它身長4英寸(約合10厘米),是多毛綱身體分節蠕虫世界一個新家族的第一位成員。
藍色聖誕樹
(圖片來源:John Huisman, Murdoch University)

  隻要被外物輕輕地觸碰,這些“聖誕樹”便會暫時縮回洞內,縮回速度之快超乎我們想象。實際上,這是聖誕樹蠕虫的一種防御機制,它們中絕大多數棲身在活珊瑚表面的“地道”內。這幅照片是海洋生物普查遠征隊在澳大利亞蜥蜴島沿海地區拍攝的,兩棵藍色“聖誕樹”實際上是一隻蠕虫的“冠”,每一個螺旋結構由一系列觸須構成,用於呼吸和被動捕食漂浮的小型生物。
鬆胖先生
(圖片來源:Kerryn Parkingson, NORFANZ)

  悉尼澳大利亞博物館表示,這條胖頭杜父魚是2003年海洋生物普查項目組遠征新西蘭時發現的,被親切地稱之為“鬆胖先生”。胖頭杜父魚以其肥大的球形腦袋和鬆軟的身體得名,生活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下大約300英尺(約合100米)至9200英尺(約合2800米)的區域。“鬆胖先生”目前被保存在澳大利亞博物館乙醇佔70%的溶液中。博物館網站稱,它的鼻子已經皺縮,“可愛”的形象已經成為過去。
深海小飛象
(圖片來源:David Shale)

  深海“小飛象”是2009年發現的,外表可能給人一種渾身長滿耳朵的感覺。這些突出物實際上是它的鰭,幫助其在海下1英裡(約合1.6公裡)漆黑一片的環境中游動前行。在遠征大西洋中脊期間,深海生物普查項目組捕獲了這個深海“小飛象”,它是此次海洋普查發現的數千種此前未知的物種之一。深海“小飛象”身長6英尺(約合2米),重13磅(約合6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軟體動物Grimpoteuthis(一種類似章魚的動物)家族體型最大的成員。
令人恐怖的龍蝦
(圖片來源:Tin-Yam Chan,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Keelung)

  這隻盲蝦是2008年海洋生物普查項目組在一次遠征過程中發現的,是罕見物種Thaumastochelopsis家族成員。此前已知的Thaumastochelopsis標本隻有4個,種類為2種,均是在澳大利亞發現的。

  這種罕見的龍蝦學名“Dinochelus ausubeli”,來源於希臘語中的“dinos”和“chela”以及“ausubeli”。“dinos”意為可怕而恐怖,“chela”意為爪子,“ausubeli”則是為紀念海洋生物普查的聯合發起人耶西·奧索貝爾(Jesse Ausubel)。這種盲蝦可能利用其夸張的爪子或者螯足抵御其他甲殼類動物。
管水母
(Laurence Madin,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這種粉紅色管水母學名“Athorybia rosacea”,是海洋生物普查項目組遠征東大西洋馬尾藻海期間發現的。與僧帽水母一樣,這一新物種實際上也是一種群體生物,由大量動物構成。
美麗而致命
(圖片來源:Ian MacDonald,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美國地質調查局表示,墨西哥灣捕虫草海葵美得令人吃驚同時又具有致命性。正如名字所暗示的那樣,它們會利用觸須陣列刺殺獵物。海洋生物普查項目科學家指出,這種動物主要分布在地中海、中國海域、波羅的海以及加勒比海的海灣地區,是海洋地區面臨人類活動威脅最大的動物之一。報告稱,來自陸地的污水和肥料中的營養物通過形成無氧“死區”讓海洋棲息地不斷退化。更為可怕的是,墨西哥灣的漏油可能讓這些死區進一步惡化,對處於食物鏈底端的動物的生存造成難以形容的破壞。
火焰色殖民地
(圖片來源:Kevin Raskoff, Monterey Peninsula College)

  這是2005年發現的physonect管水母新物種。它是一種群體動物,由大量同類動物構成,例如位於右上方學名“nectophores”的泳鐘,負責為這個“殖民地”提供推動力。在2009年的一次遠征中,海洋生物普查項目組在水下980英尺(約合300米)至4900英尺(約合1500米)的區域發現了大量深海管水母。專家們指出,一些管水母的身長可達到10英尺(約合3.1米),是深海地區體型最大的動物之一。
嬰兒版琵琶蝦
(Peter Parks, SeaPics.com, from the book Citizens of the Sea)

  嬰兒版琵琶蝦是在海洋生物普查項目組一次遠征期間發現的,它們的身體完全呈透明狀,雖然也覆蓋著厚厚的殼。根據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的新書《海洋居民:海洋普查發現的奇特生物》,這種龍蝦的眼睛非常奇特,漂浮在浮游生物或者小型動物中間時可能起到迷惑捕食者的作用。
毒海蛤蝓
(圖片來源:Gary Cranitch, Queensland Museum)

  這種毒海蛤蝓學名“Phyllidia ocellata”,棲息在珊瑚礁上,是在海洋生物普查一次遠征過程中發現的。根據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的新書《海洋居民:海洋普查發現的奇特生物》,毒海蛤蝓的顏色鮮艷明快,警告捕食者不要將其列入菜單,否則后果自負。
黑色中的觀察者
(圖片來源:Darlyne A. Murawski, National Geographic, from the book Citizens of the Sea)

  在這幅未標注日期的照片中,昆士蘭州熱帶博物館的研究員尼爾·布魯斯正對澳大利亞蜥蜴島一個被照亮的魚缸內的海洋生物標本進行研究。海洋普查報告作者馬克·柯斯特洛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次大規模海洋生物普查因兩個原因而顯得極為迫切。他說:“首先,分類學方面專業知識的缺失削弱了生物界發現和描述新物種的能力。其次,海洋物種數量因人類活動大幅減少,某些物種的損失高達90%,正如很多陸地動物的遭遇一樣,它們也可能因此走向滅絕。” 
(來源:新浪科技 孝文)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2915112.html

極地水域的深海奇異生物

逼真的海洋機械生物 可模擬真實動物的行為

南極洲奇異的海底生物

水下機器人全面勘測印尼海底火山:發現新物種

發現在地球上的外星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