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化 中國如何保証糧食安全?
2011年03月31日09:50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3月29日電(記者 尹曉宇)在29日在京舉辦的“東盟+中日韓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區域”論壇上,農業部科教司處長李波表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平均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4800多萬公頃,糧食損失約2000萬噸,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多億元,氣候變化已經並將繼續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而據專家預測,未來氣候變暖將使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加劇,特別是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情況更為嚴重,沙漠化趨勢進一步加快,在長江中下游等水稻主產區,強降水事件頻率將有所增加,洪澇災害加重,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不容小覷。
面對這樣的狀況,中國如何增強抵御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保証糧食安全?
農業部國際合作司處長羅明表示,氣候變化導致的水資源短缺、病虫害加重和荒漠化加劇等自然災害正成為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制約因素,氣候變化使得農業生產性不穩定性增加,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面臨巨大挑戰。因此,加強國際合作,開展氣候變化研究的影響、增強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對保証糧食安全、促進各國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據李波介紹,近年來,農業部聯合有關部門開展了一系列增強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先后實施了“種子工程”、“沃土計劃”,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深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改革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選育推廣抗逆品種,發展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建設,促進適應技術研發推廣,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水平,加強對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檢測、預警和預防,開發農業災害觀測與預警技術,提高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的能力。
此外,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玉娥表示,最重要的是守住18億畝的紅線,保証耕地面積,做好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另外,加強對災害天氣的快速反應能力,建立良好的災害預警與處理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世界氣象組織(WMO)研究人員Robert Stefanski分析了全球潛在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他介紹,全球來看,當地平均氣溫在1-3℃范圍內的上漲預計會使得糧食產量增長,但是超過這個溫度上漲的范圍,糧食會減產。在低緯度地區,尤其是在季節性干旱和熱帶,即使溫度有1-2℃的上升,糧食生產能力預計會下降,而這會加大飢餓的風險。而在中高緯度地帶,糧食生產預計會有微小的增長。一般來說,干旱和洪水出現的頻次的增長對當地農作物的生產會帶來消極的影響,尤其是在低緯度區域。氣候的變暖和更多的炎熱天氣還將增加害虫疾病的爆發,這也會對農業產生影響。因此,他認為,一些適應性的方法,比如改變耕作方式和種植時間,可以使低和中高緯度谷物產量保持或高於溫和變暖下的基准產量。
另外,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官員Beau Damen建議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應該從糧食生產、食品加工等整個農業的鏈條中綜合採取適應性的措施。
http://env.people.com.cn/BIG5/14284143.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