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億人如何與地球共存:印度人口將超中國
2011年02月25日09:09
印度 加爾各答熱浪滾滾的街道中擠滿了行人、商販和標志性的大使牌出租車。這座城市有1600萬人口, 同時每天還有更多人從小鎮涌入。1975年時,全世界隻有3座人口過千萬的城市,如今這樣的大城市已達21座,多數位於發展中國家。全球大部分新生人口都出現在這些國家的市區。
英國 夜幕下的倫敦燈火通明, 仿佛一座火光熠熠的大熔爐。在燃煤驅動的工業革命中, 倫敦發展為世界最大都市。這場革命導致地球人口急速增長。富裕國家人均消耗的資源比窮國高出許多倍,但隨著全球收入上漲,高消耗可能將比人口增長對地球造成更大壓力。
西班牙 巴塞羅那的錫克教節日集會上,印度移民濟濟一堂,這類移民為歐洲低迷的生育率注入發展動力。全球人口能否穩定,取決於世界各地年輕婦女在生育上做出的決定。調查表明,婦女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可能生育的后代數量就越少。
撰文:羅伯特 · 孔齊希 ROBERT KUNZIG
翻譯:陳昊
1677年的一個秋日,在荷蘭代爾夫特,布商安東尼 · 范 · 列文虎克(據說曾擔任畫家約翰內斯· 維米爾作品《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中的長發模特)突然停止與妻子正在進行的動作,沖向工作台。列文虎克以布匹為業,但熱情卻在於顯微鏡學。他已經與第一任妻子育有五個子女(雖然其中四個早夭),因此制造后代不在他的考慮范圍內。如他后來寫給倫敦皇家學院的信中所說,“不過五六秒之后,”他已經在通過小小的放大鏡觀察取於自己身體的那保質期短暫的樣本。鏡片隻有水滴那麼大,卻可把物體放大數百倍。這台儀器是列文虎克親手制作,在當時屬於無可匹敵的利器。彼時倫敦學界仍在試圖証明列文虎克之前發表的一種言論的真偽——他說一滴湖水,甚至一滴法國葡萄酒中,生活著數百萬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如今,他又有了更微妙的發現:人類精液中也有微生物。“一粒沙子大小的精液中,”他寫道,“有時存在上千個(微生物)。”列文虎克像珠寶商一樣,把鏡片扣在眼睛上,觀看自己生產出的微生物甩著長尾巴游來竄去。可以想象陽光透過窗格洒在他出神面孔上的樣子,就像維米爾畫中那般。在此對他妻子的遭遇深表同情。
打那之后,列文虎克有些著魔。盡管小小窺鏡使他有幸接觸前所未見的微觀世界,但他卻把大量時間都花在了觀察精子上。頗為令人訝異的是,某天,他從一條鱈魚身上提取了精液,正是在這一樣本的啟發下,幾乎是在偶然之間,他開始估算地球上到底有多少人。
當時的人們對此都沒有概念,也很少開展人口統計。列文虎克先估計荷蘭人口為100萬上下,然后,利用地圖和一點球面幾何學知識,他計算出地球表面有人類居住的區域面積是荷蘭的13385倍。當時的荷蘭人口已頗為密集,很難想象世界各地都像荷蘭這般擁擠,所以,列文虎克得意地總結道,地球上的人口不會超過133.85億—— 與一條鱈魚體內的1500億個精子相比,這實在是個小數目。種群生物學家喬爾· 科恩在其著作《地球能養活多少人?》中寫道,列文虎克鼓舞人心的小小運算可能是企圖以量化方式回答這一問題的首次嘗試。而與17世紀時相比,這一問題現在更是迫在眉睫。但是,如今的答案已遠不是當初那樣鼓舞人心。
當今歷史學家估算,在列文虎克的時代,地球上隻有5億左右的人類。那時候,經過幾千年的緩慢增長,人口剛開始進入迅速膨脹階段。150年后,另一位科學家宣告發現人類卵細胞,當時的世界人口已經翻倍,超過10億。又過了100年,1930年前后,數量又翻了一倍,達到20億。從那以后,世界人口一直以令人瞠目的速度飛增。20世紀之前,還無人得以在有生之年見証人類數量翻倍,但如今,已經有人親身經歷過“×3”的過程。據聯合國人口司稱,2011年下半年某時,人類家族將擴充至70億個成員。
雖然這場爆炸式的增長勢頭正逐漸趨緩,但離結束還遠得很。現在人類壽命得到延長,而且,盡管與前代人相比,如今婦女生育子女的數量減少,但現在全球大量婦女(18億)進入生育年齡,因此,至少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世界人口仍會持續增長。2050年,總數可能達到105億,也可能停留在80億——差距取決於每名婦女多生還是少生一個孩子。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家採取中庸路線,作為他們的最佳估計值:當下他們預測2050年之前——也就是2045年,世界人口可能將達到90億。最終數據究竟是多少,還得取決於每對夫妻在從事人類最親密行為期間所做的抉擇——也就是列文虎克為了科學事業而草率中斷的那項行為。
人口仍在以每年800萬的速度增長,勢必引起人們警惕。當今地球,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受侵蝕,冰川融化,魚類逐漸滅亡,每天都有近10億人忍受飢荒。幾十年后,可能會多出20億張吃飯的嘴,多數來自貧窮國家。將多出數十億抱有脫貧願望與權利的人,如果他們重蹈發達國家的覆轍——砍伐森林、焚燒碳和油、隨意施用化肥和農藥,那麼他們同樣會對地球自然資源造成巨大壓力。究竟該如何採取對策?人口警報早已拉響多年,得知這一消息或許能讓我們略感欣慰。法國人口統計學家埃爾韋· 勒布拉說,從一開始,人口統計學就籠罩在末世恐慌的情緒中。奠定該領域基石的部分論文發表於列文虎克的發現之后僅幾年的時間內,作者是威廉· 配第爵士,英國皇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他估算出,等到《聖經》中所說的最終審判日(預期將發生於約2000年內),世界人口將翻六番。到那時,人口將超過200億——配第認為,地球無力養活數目如此之巨的人類。“於是,如《聖經》所預言,必將發生戰爭、殺戮等等。”配第寫道。
勒布拉提出,隨著關於世界末日的宗教預言勢力消減,人口增長本身帶來一種類似末日審判的替代機制。“它把古人對末日的恐懼甚至希冀具象化。”他寫道。1798年,英國牧師兼經濟學家托馬斯· 馬爾薩斯公開闡明了自己的人口定律:人口增長必定超過食物供給,直至戰爭、疾病和飢荒降臨,減少人口。事實証明,馬爾薩斯寫下此話時,最后一批足以對世界人口造成重創的瘟疫已經結束。歷史學家認為,14世紀的黑死病之后,世界人口就再也沒有減少過。
馬爾薩斯宣稱世界人口不會繼續飛增,但此言發表之后的二百年中,趨勢恰恰朝著與其言論相反的方向發展。這一過程始於我們如今所稱的發達國家,那時,這些國家仍處於發展中。玉米、土豆等來自新大陸的農作物得到推廣,再加上化學肥料的應用,歐洲得以消除飢荒。起初,不斷擴張的城市成為疾病滋生的溫床,但從19世紀中期往后,開始出現下水系統,把人類排泄物與飲用水分開,之后再對水源進行過濾和消毒,因此大大減少了霍亂和傷寒的傳播。
同樣是在1798年,也就是馬爾薩斯發表論調悲觀的宣傳冊的那一年,他的同胞愛德華· 詹納把一種天花疫苗公諸於世——是一系列疫苗和抗生素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種。這些藥物,再加上更優良的營養條件與衛生環境,導致正在經歷工業化的國家人均壽命翻了一倍,從35歲延長到今天的77歲。隻有極端乖僻的人才會把這種形勢視為悲觀:“醫學的發展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斯坦福大學種群生物學家保羅· 埃利希1968年寫道。
埃利希的著作《人口爆炸》使他成為當代馬爾薩斯學派中最富盛名的成員。20世紀70年代,埃利希預言道,“數億人民將飢餓而亡”,並且做什麼都為時已晚。“人口增長這顆惡性腫瘤……必須切除,”埃利希寫道,“自願方式行不通,就採取強制措施。”此言一出,美國的命運岌岌可危。雖然語言辛辣,或者說,正是由於其語言辛辣,這部作品得以成為暢銷書,就像當年馬爾薩斯的著作一樣。而且,這一言論同樣被証明只是一枚炸不響的啞巴彈。當時,結合高產種籽、灌溉技術、農藥和肥料的農業革命已經開始,導致糧食產量翻倍。如今仍有許多人營養不良,但大規模的飢荒已十分少見。
但有一點埃利希說對了,那就是,隨著醫學拯救眾生,人口必將飛增。二戰后,在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機構的援助下,發展中國家迅速注入了一股預防醫療力量。青霉素、天花疫苗、滴滴涕(盡管后來引發爭議,但仍拯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性命)等,轉瞬間通通登場。印度的人均壽命從1952年的38歲增長到現在的64歲,中國則從41歲延長到73歲。發展中國家有數百萬人本有可能在幼年夭折,如今他們都活了下來,並有了自己的后代。這就是人口暴增蔓延全球的原因——因為眾多將死之人被救活了。而且,婦女一度保持高生育率。在18世紀的歐洲或者20世紀早期的亞洲,每名婦女平均生育6個子女,但實際上其后代僅取代了她和配偶的位置,因為多數孩子都活不到成年。嬰幼兒死亡率下降后,夫妻們最終會減少生育后代的數量——但這一轉變通常需要經歷至少一代人的努力。當今發達國家,每名婦女平均生育2.1個孩子的生育率可保持人口恆定﹔而在發展中國家,要達到收支平衡的狀態,“更替生育率”則要更高些。出生率與死亡率漸趨平衡的過程中,人口已然暴增。
人口統計學家把這一兩段式的進化過程稱作人口轉型。各個國家在其各自不同的歷史階段經歷這一轉變,這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一個國家若完成這一變遷,就等於從自然手中爭取到了至少一部分生殺大權。全球人口暴增是種無法避免的副作用,其作用如此強烈,以至於某些人懷疑人類文明能否抵抗得住。但實際上,當埃利希拉響警報時,人口增長率已經達到頂峰。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世界各地的生育率已開始以前所未料的速度驟降。從那時起,人口增長率已下降超過40%。
生育率下降的現象如今正席卷全球。在不同國家,這一現象始於不同時期。法國屬於最早的一批。17世紀中期,路易十四宮廷中的貴族婦女可充分享受性事,但同時生育子女不超過兩個,她們依靠的辦法與列文虎克從事研究時採取的方法相同:體外射精,也叫性交中止。各村庄的教區文書記錄中顯示,18世紀晚期,這一風潮已傳播至農民階級。19世紀末,在缺乏現代避孕手段的情況下,法國的生育率已降至每名婦女3個孩子。法國人口研究所的吉勒· 皮鬆說道,改革的關鍵不在於避孕手段,而在於觀念的改變。啟蒙運動以前,“生育后代的數量由上帝決定,人們無法想象自己也能掌握決策權。”
其他西方國家最終趕上法國的勢頭,二戰開始時,歐洲部分地區和美國的生育率已下降至接近更替水平。然后,經歷了突然涌起的“嬰兒潮”之后,又出現一場銳減,讓人口統計學家們措手不及。他們原以為,在某種本能的驅使下,婦女們會維持足夠的生育量,以保証物種的延續,但實際情況是,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20世紀90年代后期,歐洲生育率下降至1.4。“據我所知,婦女壓根不關心物種更替之事。” 喬爾· 科恩說。
嬰兒潮過后會給國家帶來兩種重大經濟效應。首先是“人口紅利”——幾十年的時間裡,嬰兒潮中出生的人口壯大勞動者行列,需靠人供養的老幼人口也相對較少,因此有大量余錢可作他用,人民生活幸福美滿。隨后,第二種效應開始出現:嬰兒潮中出生的人口開始進入退休年齡。人們原以為可長期維持的人口發展秩序,卻成了一場被迫終止的狂歡。美國有關社會保障制度的爭論日益激烈,去年,法國為推遲退休年齡發生罷工,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如何供養老齡化的人口。“2050年的時候,工作人口創造的財富足以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嗎?”位於海牙的荷蘭跨學科人口研究所負責人弗蘭斯· 維勒肯斯自問自答道:“答案是否定的。”
工業化國家歷經幾代人的時間,生育率才下降到更替水平或更低,而當這一轉變開始在其他地區發生時,其發展速度則快得多,讓人口統計學家們驚訝不已。中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盡管數量仍在增長,但已低於更替生育率,並且已經維持這一水平將近20年,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1979年開始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就在不久前的1965年,每名中國婦女仍平均生育6個孩子,而現在隻有1.5個左右。在伊斯蘭政權的支持下,伊朗的生育率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下降幅度已超過70%。同一時期內,信奉天主教的民主制巴西婦女生育率降低一半。“我們仍未弄清,為何在如此之多的社會、文化和宗教群體中,生育率下降得如此之快。簡直讓人摸不著頭腦。”聯合國人口司負責人阿尼亞· 茲洛特尼克說。
“此刻,雖然仍存在高生育率的問題,但實際上這一現象隻發生在世界16%的人口中,大多數都在非洲。”茲洛特尼克說。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生育率仍然高達每名婦女5個子女,而在尼日爾,這一數量達到7個。但另一方面,該地區有17個國家的人均壽命不超過50歲,並且剛開始進入人口轉型期。然而在世界多數國家,家庭規模已驟然縮減。聯合國預計,2030年世界人口生育率將達到更替水平。“總體來看,世界人口正朝著非爆炸型的方向發展——這是個好消息。”茲洛特尼克說。
而壞消息是,現在距2030年隻有20年的時間,而到時候,有史以來數量最龐大的一代青少年將步入生育年齡。即使這些婦女每人隻生育2個后代,二三十年的時間內,人口仍將在其自身發展勢頭的驅使下飛增。人類是否已經大難臨頭?抑或是,那時的人們將學會以人道的、不毀壞環境的方式生活?不論如何,有一點確定無疑:到那時,近六分之一的人類將來自印度。
長久以來,我一直在腦中理解人口激增的現象,直到幾年前德裡一個炎熱的夜晚,我才真正對此有了切身體會……當時氣溫已過華氏100度(約40攝氏度),空氣中煙塵彌漫。街道中到處是人,一片生機勃勃。吃飯的人、洗澡的人、睡覺的人、走親訪友的人、爭執吵鬧的人、尖聲叫喊的人、把手伸進出租車窗乞討的人、大小便的人、挂在公車外的人……滿眼所見全是人。——保羅·埃利希
1966年埃利希搭出租車造訪時,印度約有5億人口,而如今已是12億。德裡的人口增長速度尤其快,隨著人群從小鎮與村庄涌入不斷擴張的棚戶區,德裡的人口已達約2200萬人。去年6月初的一天,在這座酷熱難耐的城市中,能夠洗去塵垢的夏季風還沒有到來,空氣中彌漫著拉賈斯坦邦沙漠吹來的塵埃,不可計數的建筑工地上揚起的漫天塵土更是令其雪上加霜。新辟出的高速公路把人流引至規劃混亂的都市,牛車佔用了快車道。搭載四人的摩托車成群結隊而過,女人們的頭巾如旗幟般翻飛,懷抱中的孩童搖搖欲墜。三輪摩托如大黃蜂般披著黑黃相間的外衣嗡鳴而過,本限載兩人的狹小車廂卻塞了十幾個人。擁滯不前的車流中,斷肢的叫花子和孱弱的幼童大聲乞討。今日蓬勃發展的德裡已與埃利希造訪時大不相同,但另一方面,又似乎並沒有太大改變。
舊德裡的街道混亂交錯、人群密集,城區邊緣坐落著洛克納亞克醫院。每天早上,人流從大門涌入,聚集在醫院大廳中。“見到這種景象,誰能不為印度的人口問題感到憂心?”外科醫生昌丹· 博塔姆利說道。這天下午,他正努力穿過人群,前往自己工作的輸精管結扎門診部。“人口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博塔姆利摘下門診部大門上的挂鎖,進入狹小的手術室。
屋內,兩個男人平躺在手術台上,睪丸從綠色床單的孔洞中露出。天花板上的吊扇把中央空調的冷氣吹送至房間各個角落。
印度控制人口的運動已經開展了將近60年,而博塔姆利正奮斗在這場戰爭的最前線。1952年,就在脫離英國獨立后的第五年,印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人口政策的國家。從那時起,政府屢次設定野心勃勃的目標——又屢次失之千裡。2000年採取的國家政策號召國民在2010年達到2.1的更替生育率。至少再過十年,這一目標都難以實現。根據聯合國保守估計,2050年印度人口將超過16億。“必然出現的結果是,2030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非政府組織印度人口基金會前負責人A.R。南達說,“除非發生大災難,核事故之類的,否則這一事實無法改變。”
來源:新浪環球地理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4003435.html
「世界人口10月底將突破70億」推算2100年全球人口達101億
減少人口是真的!看看和了解啦人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