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中英家庭為“虎媽戰歌”而戰

中英家庭為“虎媽戰歌”而戰
BBC英倫網 林杉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9:
幾乎所有五六歲的孩子都不希望每天練琴。

一位美籍華裔母親——“虎媽”蔡美兒、一本育兒回憶錄《虎媽戰歌》,在全球引起一場關於中式教育的大討論,最近,她來到英國宣傳她的新書,引起不少英國人和華裔家庭的關注。

虎媽遭人批評近乎殘酷的教育方式是否為相當數量英國華裔父母的代表?英國華人家庭兒女成長過程中是否也遭遇同樣中西式教育方法的碰撞?英國華人家長、子女和教育專家如何看待中式教育的利與弊? BBC英倫網為您推出《中式教育在英國》專題系列。 ——編者的話

第四集:中英家庭為“虎媽戰歌”而戰
美籍華裔移民、48歲的耶魯法學院教授蔡美兒以其新書《虎媽戰歌》一舉成名。她在《華爾街日報》上的那一篇“為何中國媽媽更勝一籌”的文章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掀起軒然大波。

同樣,蔡美兒的教育方式在我這個中英混雜的家庭中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作為中國母親,在讀過她的文章之後,發現了在育兒方面很多的相同之處,所不能苟同的就是她過於嚴厲的教子方式。心中的感覺就是雖然有些苛刻,然而也深深明白,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兒子放學後也看到了這篇文章,總結是,“媽媽,以前我以為你很厲害,現在覺得你像天使。因為你讓我去同學家玩,打遊戲,還有經常去不同朋友家Sleepover。 ”這話,我愛聽。

英國老公看了以後,用一句“我的天哪,比你厲害多了”做出了評語。

說完以後,我和老公就此文章進行了所謂的“探討”。

什麼是快樂?

首先我說,我認為蔡美兒的做法有些過激,但是她的出發點和很多中國家庭都很類似,那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父母是可以自己省吃儉用,但一定要保證兒女的教育。

老公說他明白中國人的想法,然而快樂是生活的根本。然後我問,快樂的定義到底是什麼?難道從小無拘無束的生活卻最終掃大街就一定是快樂嗎?難道通過努力長大成功,有份好的工作,對社會有些貢獻就一定不快樂嗎? 而且如果你能做到寓教於樂,那麼他們也不見得在努力的過程中不快樂。

老公說:這種對比有些極端。當然如果你能做到寓教於樂,孩子們沒有感到壓力,這還是可以接受的。但他認為,蔡美兒則過於嚴厲了,她是在把自己的期望值通過孩子來實現,這有可能不是孩子本人希望達到的目標。

不過我卻贊同蔡美兒的觀點,那就是孩子們在小的時候,他們什麼都不想做,需要當父母的來引導和選擇。

沒有哪個孩子會在五歲六歲時就說,希望每天練半小時的鋼琴或小提琴。但是不通過汗水和努力,又有誰可以成為鋼琴家或小提琴家呢?

威廉姆斯姐妹倆不正是因為有一個“目標很高”的“虎爸”而在網球界如此有成就嗎?

貧富區別

老公有些語塞,但是卻把話題上升了一個高度說,無論蔡美兒本人怎樣,她在文章中的形象就像是個獨裁者,而在西方社會是講究自由度的,需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不然有朝一日,他們會對這種教育模式產生抵觸心理,反而事倍功半。

聽到這話之後,我忍不住了,便把目前英國社會的一些現象全部進行了羅列:

英國政府最近剛指出,很多學校的成績不達標。為什麼,自由度太大了。普通公營小學的作業每週只有一次,星期三佈置作業,第二個星期一交作業。這個作業量,兒子只需要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完成。其它時間都是在非常寬鬆的情況下渡過的。

如果沒有家長的努力,或者請家教幫忙,那麼大部分的孩子們就沒有能力考入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或者好的私校。

這樣能夠依靠的就只能是所在區的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的水平了。為什麼那些所謂成績好的綜合學校附近的房子那麼貴,這不也就是體現了很多英國人不希望太費力也想上好學校的想法嗎?

今年是兒子的中考年,當我帶著兒子前往文法學校參加考試的時候,放眼望去,東方家庭的孩子和南亞裔的孩子們佔有很大的比例。這也是這些家庭重視教育的體現。

當然我們也需要承認一點,作為非主流社會的其它族裔的群體可能也希望通過良好的教育讓自己的孩子們成為西方社會的骨幹。

有篇報導稱,在英國的東方人家庭無論貧富,他們的孩子的在校成績相對差別不大。而英國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通常要比那些吃政府救濟的白人家庭子女的成績高出很多。這說明了英國中產階級家庭也是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的。

另外“虎媽”蔡美兒還講到了一點,一定要把目標放高。只有目標放高了,你才有努力的目標。不然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的目標已經達到,可以停止努力的步伐了。

目前英國社會中有那麼多十幾歲的幫派,如果他們的父母真正負起責任,沒有對他們放任自流,那麼他們也不會做出一些危險的勾當。

聽完我的羅列,老公說了句,有一定道理。但絕不可以以偏概全,大部分英國家庭還是很負責的。而每個社會都有此類人群。

“千萬別!”

老公強調要給孩子思考的空間,他們應該有一些自由玩的時間。正是因為思考,才會有牛頓、愛迪生這樣的發明家。而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顯示才能,你可以去發展,而不是像蔡美兒那樣苛刻地要求孩子在所有科目上都得“A”。

這一點我也同意,如果在文學藝術方面有一定的造詣,那麼可以放低數理化的要求。而如果相反在理科方面格外有興趣,那麼對文學的要求就可以有所降低。

經過一番的“爭論”,我和老公都聽取了對方的觀點,但卻仍然各持己見。雖然我心中知道自己雖然算嚴格,卻永遠不會成為蔡美兒這樣嚴厲的母親,然而嘴上仍然說,“我想學蔡美兒!” 老公和兒子、女兒三個人都齊聲說,“千萬別!”
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uk_education/2011/02/110214_edu_tiger_mother4.shtml

激起軒然大波的中式家教,只因作者自我炒作?

華裔嚴母登時代封面 全美反省教育怕變失敗者

“從虎媽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