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

汞污染致雄白?有同性戀傾向 或影響人第二性征

汞污染致雄白?有同性戀傾向 或影響人第二性征
2011年04月26日11:24
來源:《新聞晨報》
美洲白? 美國科學實驗表明:攝入甲基汞的雄白?會選擇同性求歡。
大角羊 部分大角羊公羊隻在母羊表現出雄性行為時才會與之交配
帽帶企鵝 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曾有一對宛如情侶的雄性帽帶企鵝。

  汞污染致雄白?產生同性戀傾向

  發表該研究成果專家接受晨報採訪:汞污染不會改變人類性取向,但可能影響第二性征

  汞污染能讓雄鳥“斷背”。在對動物繁殖能力的研究中,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生態學家彼得·弗雷德裡克偶然發現,幼年美洲白?(hu?n)攝入甲基汞,長大后會有同性戀傾向。這很可能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環境污染物改變性取向的科學証據,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弗雷德裡克在接受晨報記者郵件採訪時表示,這一研究結果不能簡單地推演到其他物種身上,尤其是人類,但汞會干擾內分泌,出於這一原因,應該避免吃鯊魚、金槍魚等汞含量高的魚類。

  雄白?攝入汞后變同性戀

  環境污染可能改變動物的性取向,這還是科學家“無心插柳”的發現結果。“最初我們只是想研究甲基汞對美洲白?繁殖能力的影響。”弗雷德裡克說。

  從2005年起,弗雷德裡克和同事進行一項為期3年的實驗,他們找來160隻白?雛鳥,分成4組,每組20隻公鳥和20隻母鳥。從雛鳥90天大的時候開始,給其中3組的飲食中分別添加不同劑量的甲基汞。第4組作為參照組,飲食中沒有添加甲基汞。

  弗雷德裡克說:“進行這項研究是因為我們發現,當繁殖期的白?攝入的汞增加時,內分泌會發生變化,因此我們猜測這可能會影響白?的繁殖。”

  在此后3年裡,研究者持續測量白?羽毛和血液中的汞含量,並觀察它們的交配行為。實驗結果確實証實了這一猜測:13%-15%攝入甲基汞的白沒有后代。讓科學家更為瞠目結舌的是,攝入汞的雄性白?竟然出現同性戀現象,雄白向同性求歡,共筑愛巢,一連數周都出雙入對粘在一起。

  食物中甲基汞的濃度越高,雄性白?出現“斷背”的就越多。那些進食含0.3ppm(千萬分之三)甲基汞飼料的雄性白?中,55%在交配期到來時都會選擇向同性求愛並共筑愛巢。隨著飼料中的汞含量增加,同性配對的“忠誠度”隨之升高。據介紹,如果白?在第一個繁殖季節沒有成功繁殖,通常會更換伴侶。但與同性配對的雄性白?雖然沒有子嗣,卻較少“移情別戀”。

  “我們從沒想到會發現白?同性配對的現象,這種情況是第一次被報告。”弗雷德裡克說。

  污染改變動物性取向

  在弗雷德裡克看來,這是人類第一次真正將環境污染與動物性取向的改變聯系在一起。盡管過去也曾出現過污染改變動物配對行為的例子,但情況不太一樣。

  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西部,雌性西美鷗曾經出現過高比例的同性配對現象。弗雷德裡克介紹,這是因為高濃度的有機氯殺虫劑污染,導致雄性西美鷗存活率減少。“在這個案例中,雌性之間配對僅僅是因為周圍的雄性太少,而不是出於偏好。”他解釋說:“就像在動物園、小島等環境會出現動物同性戀一樣,都是因為性別比例極度不平衡。在這些情況下,同性配對與其說是性取向上的選擇,還不如說是為哺育后代的一種策略。”“白?的例子很不一樣。”弗雷德裡克說,“請記住,在我們的研究中,性別比例是1:1。對於雄性白?來說,有足夠多的雌性可供選擇,然而它們卻更加青睞同性。”

  他表示:“總的來說,西美鷗和白?的例子清楚地告訴我們,環境污染物對於動物的性行為和性取向有很大影響,還會影響動物的繁殖。”

  不能簡單推演到人身上(註:因為藥廠、豬流感疫苗和其它?)

  弗雷德裡克強調,“汞污染讓雄性白?成同性戀”這一研究結果,不能簡單地推演到其他物種身上,尤其是人類。“我擔心人們讀了這條新聞會馬上下結論說,人類攝入汞后也會變成同性戀。我要明確表示,我們的研究沒有一點這個意思。”他說:“人類的同性戀現象是極為復雜的。因為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性不僅是為了繁殖,還受到社會關系、社會地位、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

  與此同時,弗雷德裡克指出,汞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可能會影響人類的內分泌系統。“單單改變荷爾蒙,不會改變人類的性取向,但可能會影響人的行為和第二性征,比如乳房組織。”他說,“問題是我們還不知道影響是何種程度的,以及攝入多少汞會產生這種影響。”

  ●什麼是甲基汞?這是環境中最毒也最容易被吸收的一種汞的形態。在全球范圍內,汞主要來自燃煤電廠和金礦開採。而在美國佛羅裡達州,醫療和城市廢物被燃燒后也會造成一定的汞污染。一些濕地裡的細菌將金屬汞轉化為甲基汞,而濕地正是許多鳥類的家園。

  [意想不到]


  1500多種動物有同性戀傾向


  有的是為了取樂,有的是生存需要

  小到昆虫,大到鯨魚,動物愛上同性的現象在自然界時有發生。在1500多種動物身上都能觀察到同性戀現象,其中500多種已經有了詳盡的記錄。

  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曾有一對宛如情侶的雄性帽帶企鵝——洛伊和西洛,它們如膠似漆,交頸親昵,互梳羽毛,扇動雙翼,甚至做親密動作,對雌性同伴卻不予理睬。

  僅在澳大利亞,據科學家記錄,許多鳥類的同性戀伴侶都會共同撫養小寶寶,有的雌性通過“一夜情”得到鳥蛋﹔也有的雌性鳥會把自己的鳥蛋贈送給一對雄性鳥,由“他們”代為孵化撫養,雄性火烈鳥家庭就屬於后者。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雄雄”組合的家庭往往比“雌雄”組合得更為成功。因為“他們”敢作敢為,富有進攻性,能佔有更多的地盤和資源,所以養育的孩子也就比普通家庭更多。

  鳥類還不是同性戀行為最多的動物。澳大利亞生物學家杰夫·麥克法蘭博士曾對全球現存的動物學文獻進行過一次全面調查。結果顯示,在文獻中靈長類和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最多,接下來才依次是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昆虫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

  科學家認為,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有時只是為了取樂,還有的是出於社會紐帶的需要。許多群居動物有著復雜的社會系統,個體需要尋找同盟來獲得幫助和保護。同性戀關系是找到伙伴的先決條件,單一的異性戀則成了一種劣勢。產於非洲的矮黑猩猩就是這樣的動物,同性矮黑猩猩通過性來化解個體間的沖突。還有一些動物在成年之前會出現一個階段的同性戀行為,比如雄性小海豚,科學家認為這可以幫助它們彼此之間建立起終身的友誼。

http://env.people.com.cn/BIG5/14486025.html

沒有“同性”婚姻這回事

研究:未接種疫苗的兒童相比接種過的兒童更不容易過敏和患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