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日本災區之行 (一)
楊玉麗
更新時間 2011年 4月 4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7:46
在市區馬路旁駐車編輯剛剛拍攝的畫面時,收音機裏反覆傳出多語種的海嘯警報。
楊玉麗是BBC北京分社的新聞副製作人,參與製作BBC電視、廣播及網絡平台中有關中國的英文新聞報道。平日工作內容包括:報新聞選題、調研新聞、規劃及實現採訪錄製、音頻編輯等。業餘學習了一些日語。她是此次BBC赴日海嘯報道團隊中唯一的中國雇員。
3月11日的午後,兩會開幕的熱度剛剛退下,面前是可以用來恢復點元氣的周末。北京的氣溫小小回升,我很想星期天去爬山。
「日本大地震了!」辦公室裏,不知誰突然喊了一句,這便是海嘯般突如其來的兩周赴日報道之旅突如其來的信號槍。
為協助BBC的報道,日本使館特批當天為我們辦理赴日簽證。於是海嘯發生幾小時後,我們就坐在出征的飛機裏了。2009年加入BBC,2007年因為仰慕NHK的紀錄片而開始學習日語,此行是我第一次參加BBC在中國以外的報道任務,也是第一次用日語工作。心還沒來得及忐忑,腦中反覆播映著海嘯不可思議的巨浪吞噬村莊的畫面。順便提句:這是電視直播史上首次多角度、多機位直播海嘯來襲畫面。
機場關閉、從首爾轉機、航班取消、航班恢復,終於在3月12日下午2點抵達日本福島機場。對,福島,因為它是所有可能性中離仙台最近、到港最早的目的地。從機場打出租車一路向北,中國首席記者Damian、攝像師Sean和製作人的我一行三人當晚抵達仙台,應該是從國外赴日並抵達仙台的第一組新聞攝制組。
大家會問,為何不派駐東京記者直接趕赴仙台呢。這或算是大型突發新聞報道中一個有趣的人員調配細節:災難發生後,東京的唯一駐站記者Roland肩負著即刻開始在BBC各電視、廣播頻道不斷直播連線講述最新動態的重任,這時若派他停掉直播趕赴仙台,就意味著他有數小時無法直播連線,即BBC將有數小時沒有直接發自日本的報道聲音。因此由日本周邊國家駐站記者先行趕赴仙台,而東京的Roland幾乎片刻不停地在BBC各個平台做直播報道。
最初的恐慌
抵達之時仙台正停電,靠車頭燈探路往被摧毀的海港駛去。漆黑夜裏,車燈能探到之處,路旁滿目是顛倒變形的汽車。因為附近一家三得利廠房被毀,沿路兩側灑滿了花色一致的罐裝啤酒和軟飲。在車被廢墟攔截無法繼續之處,我下車開始做海事衛星連線的準備,Damian和Sean則徒步往廢墟深處走去。
給直播設備尋找衛星信號時,才發現頭頂是一片繁星,出奇地璀璨著。忍不住用3秒鐘驚嘆了一下頭頂這片繁星的無序和身處之地被海嘯襲擊後海港殘局的無序,然後開始一邊努力深呼吸一邊以最快速度連接設備,以期讓世界盡早聽到BBC來自海嘯災區的報道。
「你聽,好像是海嘯來臨的聲音。」在一旁幫我打著手電筒的日本司機長穀川先生突然拍拍我的肩,低聲地說:「我們應該離開這裏了。」另一位司機齊堂先生在一旁舉著手電一個勁兒地朝我點頭。我立刻關上嘟嘟作響的衛星接收器,便聽到左側遠處一聲突兀的海浪拍岸的聲音,即刻右側遠處也傳來同樣的聲音。我從未聽過真正海嘯的聲音,也沒有理由在這樣的時刻質疑當地人的判斷。四下只有我們幾個是活物。深吸了一口氣,我問長穀川先生:「剛剛的聲音代表著什麼?」他點了一下頭,說:「很有可能會發生新一輪海嘯,現在就應該走。」沒有手機信號,Damian和Sean已經走遠,我轉身朝廢墟深處大喊他們的名字。或許是聽到我的喊聲,或許是命大,他們回來了,我們將設備砸進車裏,便掉頭遠離海港。沿路車燈探到一輛輛幾乎被海嘯碾碎的汽車向我們警示著大自然的威力。
稍後在市區馬路旁駐車編輯剛剛拍攝的畫面時,收音機裏反覆傳出多語種的海嘯警報:「……有的地方可能會出現兩米左右的海浪。沿岸附近的人請立即到地勢較高的地方避難。」警報依次以英語,中文,韓語和其他的語言播報。或許因為聽到中文的海嘯警報,那一刻,突然感覺這場災難和自己特別的靠近。
對海嘯的恐慌也就到此而已了。之後不過是時不時感到餘震,穿著長筒膠鞋在廢墟裏避免踩到斷鐵和玻璃時的小緊張,如此罷了。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對核輻射的擔憂。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multimedia/2011/04/110404_special_japan_disaster_yangyuli.shtml
來自福島核反應堆疏散區的內幕報導
特寫:日本災區老人絕望中開始自我放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