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

北極資源爭奪戰日趨激烈 中國必須未雨綢繆

北極資源爭奪戰日趨激烈 中國必須未雨綢繆
2011年04月19日09:5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資料照片 俄羅斯北極科考圖


  用“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來形容北極恐怕再也恰當不過。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北極冰川逐漸消融,圍繞北極資源的爭奪戰正在快速升溫。

  為了爭奪北極經濟、戰略資源,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挪威和丹麥等北極五國正試圖通過雙邊協議的方式解決彼此間在北極的爭端,將非北極國家排斥在外,獨享北極資源。

  北極地區豐富的資源對於我國具有重大經濟和戰略價值,我應聯合其他非北極國家,在現有國際法基礎上確保北極資源和航線不被部分國家控制。

  北極權益爭奪日趨激烈

  2007年俄羅斯科考隊員在北冰洋海底插上俄羅斯國旗的行動震驚全球﹔去年4月俄羅斯和挪威就巴倫支海一塊17 .5萬平方公裡海域歸屬權達成協議再次引發全球關注。

  近年來,隨著北極冰層逐漸融化,北極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潛在的地緣戰略地位、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大影響以及巨大的經濟和科研價值,正逐步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地區,並引發各國對北極資源的爭奪。西方媒體甚至預言,對北極的爭奪可能將像當年歐洲殖民者瓜分非洲殖民地一樣激烈。

  北冰洋沿岸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和挪威,通常稱為北極5國。國土進入北極圈的國家還有瑞典、芬蘭和冰島。這8個國家通常被稱為北極8國。

  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對北極的爭奪主要在加拿大、美國、丹麥、挪威和俄羅斯北極5國之間展開,爭奪的焦點主要圍繞海上邊界和沿岸大陸架的劃分以及北極航道控制權展開。

  北極5國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向北冰洋方向延伸,這為他們獲得北極地區豐富的漁業和礦產資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5國彼此相連,誰都希望在北極地區擁有更廣闊的海域,從而擁有更多的海底資源和漁業資源,這導致它們在如何分割相鄰海域以及交界區域領土的問題上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其中最為激烈的是美國和加拿大圍繞阿拉斯加大陸架問題的爭端、加拿大和丹麥之間的漢斯島爭端、美國和丹麥之間的格陵蘭島爭端,俄加挪等國圍繞羅蒙諾索夫海嶺歸屬權之爭。

  北極5國除海洋劃界爭端外,還圍繞200海裡外大陸架歸屬問題展開了爭奪。美國地質機構估計,北極油氣資源主要蘊藏在離北極國家陸地300至500海裡的北冰洋海底,這使北極5國家對北冰洋大陸架的爭奪空前激烈。

  根據1982年簽署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北極5國在北冰洋的專屬經濟區從海岸線算起不能超過200海裡,但如果能証明各自大陸架在地理上與北極海床相連,可以將距海岸線350海裡以內的海域劃為專屬經濟區。但它們必須在加入該公約之日起10年內提交相關申請。為延伸各自專屬經濟區,5國近年來加強了對北冰洋海底調查並紛紛向聯合國大陸架界線委員會提交相關申請。俄羅斯2001年就向聯合國提出申請,要求將北極地區120萬平方公裡海域納入專屬經濟區,但因証據不足被駁回。俄羅斯准備2013年再次提出申請。挪威已在2006年遞交了延伸專屬經濟區的相關申請,加拿大和丹麥准備2013年和2014年提交申請。美國雖然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簽字國,但它已經表示,將要求獲得阿拉斯加沿岸地區向北冰洋延伸600海裡的大片海域。

  有關專家指出,由於這些國家提出的外大陸架相互重疊,即便它們提出申請,聯合國大陸架界線委員會也無法就這些申請做出裁決,這些國家還得通過相互協商解決領土爭端。

  北極航道的利用和管轄問題在北極爭端中佔據了突出位置。由於北極航道具有潛在的經濟和地緣戰略價值,北極國家通過各種手段強化對這一航道的管轄和控制權。加拿大和俄羅斯主張北極航道是兩國內水並出台了國內立法來明確它們對兩大航道的管轄權。

  早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就將東北航道建設成了一條連接其歐洲部分與遠東的國內航線,稱其為“北方海航道”。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通過相關立法,強制外國船隻接受破冰、領航服務,引起其他國家不滿。因此除俄羅斯外,其他國家很少使用這條航線。

  但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緩,俄羅斯正計劃大力開發北極航道,希望讓其變成重要國際海上通道。俄羅斯計劃到2012年建造總噸位為37.8萬噸的7艘具有破冰能力的油輪,以及18艘總噸位為8萬噸的具有破冰能力的散裝貨船,以提高北極航道的使用效率。據俄羅斯估計,2011年底北極航道的貨運總量將達到500萬至700萬噸。到2015年,將增至1300萬至1500萬噸。

  與此同時,加拿大也在1985年宣布西北航道屬於其主權范圍。目前,加拿大政府正加強對該航道管制,宣布將實施航行申請制度。

  俄羅斯、加拿大對北極航線的控制引發歐美等國強烈不滿。美國將兩大航道定位於國際航道並宣稱,過境通行制度適用於北極航道,美國保留在北極地區自由航行與飛行的權利。美國的主張得到了多數非北極國家支持。

  北極各國劍拔弩張

  北極5國為捍衛各自在北極利益,不僅紛紛制定北極戰略,加強對北極資源的控制和開發,而且還不斷強化在北極的軍事存在,為將來可能爆發的軍事沖突做准備。

  俄羅斯已經開始大規模開發北極地區。盡管生活在北極地區的俄羅斯人隻佔全國人口1 .5%,但該地區佔俄羅斯國 內 生 產 總 值 的1 2 %, 石 油 產 量 的20%,天然氣產量的75%,全國出口量的25%。2009年3月,俄羅斯制定了《俄聯邦2020年前的北極政策及遠景規劃》,文件明確界定了俄羅斯在北極的各種利益。2010年,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出台了北極戰略。根據該戰略,2016年北極將成為俄羅斯戰略能源基地。俄羅斯總理普京2010年9月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北極論壇上宣布,俄政府將在今后30年投資10萬億盧布(約合3500億美元)開發北極地區。俄《獨立報》就此評論說,從俄羅斯民族的未來以及國家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錢將是俄政府最可靠的投資。

  俄羅斯媒體說,北極紛爭的結果不是由國際法,而是由軍事實力決定的。因此,為保護在北極的利益,俄羅斯正逐步強化其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

  針對俄羅斯咄咄逼人的行動,美國毫不示弱。1983年,美國總統裡根簽署了《美國北極政策議案》,強調美國在北極地區有著特殊的關鍵利益。2009年,美國頒布《國家安全和國土安全總統令》,宣布美國在北極有著廣泛而重要的國家利益。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美國開始強化其在北極的軍事力量,不僅將其反導系統部署在靠近北極的阿拉斯加,而且強化了其在北冰洋沿岸地區的海岸警衛隊。美國軍艦和核動力潛艇經常出沒巴倫支海以及北極地區進行偵查活動。

  作為瀕臨北冰洋的大國,加拿大在維護北極權益方面同樣顯示了強硬姿態。加拿大總理哈珀曾宣示:“北極主權問題上不存在爭議,北極是我們的資產,是我們的海洋,北極屬於加拿大”。加拿大制定了一整套計劃來應對各國對北極的爭奪。他們准備在北極開辟該國第一個深水碼頭,以便軍艦和商船出入。加拿大政府准備撥款70億美元在2012年前組建北極艦隊,該艦隊將擁有6至8艘具有破冰能力的軍艦。加拿大還打算在北極建設軍事基地,專門培訓在極寒條件下作戰的士兵。到2012年,士兵數量將達到5000人。

  作為北極國家的丹麥認為,其它國家強化在北極的軍事存在將改變這裡的地緣戰略價值,丹麥軍隊面臨著新的挑戰。丹麥政府決定,2010至2014年間將組建北極聯合指揮部,並在格陵蘭島設立軍事基地,組建北極快速反應部隊。2009年,丹麥、挪威和瑞典三國國防部長召開會議時提議,組建由三國海軍空軍組成的聯合快速反應部隊,以監視和威懾各國在北極地區的活動。

  俄羅斯媒體認為,引發北極爭奪的因素除豐富的資源外,還包括政治因素。北極油氣資源主要集中於俄羅斯主張的大陸架部分。一旦俄羅斯擁有這些大陸架,其在世界能源領域的強勢地位將進一步鞏固,西方能源安全將受到威脅。據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估計,俄主張的北極地區蘊藏著5800多億桶石油,相當於沙特石油儲量的2倍。俄《獨立報》認為,按照俄羅斯目前的能源消耗量,俄北極大陸架蘊含的油氣資源足夠其消耗1000年,足夠全世界消耗25年。

  在各國圍繞北極爭奪日益失控的情況下,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美國8國1996年成立了北極理事會這一國際組織,探討各國在北極的行為准則。
資料圖片 北極蘊藏豐富資源,北冰洋周邊國家早已展開激烈的爭奪戰。


  中國必須未雨綢繆

  北極未來的開發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將對我國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北極地區豐富的資源對於能源匱乏的我國來說具有重大經濟和戰略價值,如果能分享到北極資源,對我國來說將是一筆巨額財富。

  北極航道一旦開通,不僅影響我國海洋運輸業和國際貿易,而且將帶動我國北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有可能使北部沿海地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海運承擔了我國絕大部分國際貿易的貨物運輸,但索馬裡海域海盜猖獗,馬六甲海峽過於狹窄使我國很容易受制於人,這些因素都嚴重威脅我國海上運輸和國際貿易安全。北極航線開通將使長期困擾我國的馬六甲海峽困局得到緩解。但是,如果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現在不採取行動,北極航道最終可能被少數國家控制,屆時我國將再次面臨馬六甲海峽同樣的困局,這條聯系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新咽喉要道如控制在別人手中,我國將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

  盡管北極離我們很遙遠,盡管北極冰川完全溶化還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盡管全面開發北極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提上日程,但考慮到北極豐富的資源和潛在的巨大地緣戰略價值,考慮到我國未來的安全和福祉,中國沒有理由在日益激烈的北極爭奪戰中袖手旁觀,充當看客。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及早採取行動,積極爭取和捍衛中國在北極的正當權益,以免將來陷入被動局面。俄羅斯國防部戰略技術分析中心軍事專家安德烈·約寧說,“雖然20年甚至40年內仍然看不到回報,但是爭奪已經開始。”

  為此,在北極問題上,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制定出有關北極的國家戰略,全面研究北極潛藏的經濟價值和地緣戰略價值,確定我國在北極的身份定位及利益范圍,認真研究維護我國在北極正當權益的各種手段和途徑。

  第二,在承認環北極國家正當權益的前提下,認真研究如何以現有國際法為基礎捍衛非北極國家在北極的正當和合法權益,確保北極資源不被少數國家操縱和控制。中國應該聯合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加大國際社會對北極事務的介入力度,確保北極事務的開放和民主,防止少數國家壟斷北極事務。與此同時,中國也應該做好兩手准備,著手考慮應對北極資源及北極航線被強行瓜分和控制的局面。美國外交學會海洋管理客座研究員斯科特·伯金森和海洋法研究委員會常務董事凱特琳·安特裡姆建議,把北緯88度以北的所有地區劃為國際海洋公園和國際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應該大力支持類似的建議和主張。

  第三,加強對北極的科學考察和相關研究,為中國主張在北極地區的權益提供法理和科學依據。正如西方媒體所言,在北極爭奪戰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還是科技實力。沒有強大的科研力量作支撐,沒有哪個國家能在北極爭奪戰中取勝。當今時代畢竟與西方國家瓜分殖民地的時代不同,各國要想主張在北極的權益,必須提供合理合法的法理和科學根據。中國要想在北極爭奪戰中獲得先機,就必須加大對北極的科學考察和相關研究,研究范圍不僅包括北極礦產資源、漁業資源及其他自然資源,還應包括北極冰川融化后對中國氣候、環境、航運、能源、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環境的影響。

  北極資源及其地緣戰略價值

  北極地區包括北冰洋及附屬島嶼、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帶,主要由北冰洋和環北極國家瀕臨北冰洋的沿海地區組成。北極和南極被稱為地球上最后兩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北極地區蘊藏著豐富資源,潛藏著巨大的經濟和戰略價值。

  美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發表報告稱,在全世界尚未發現的礦藏量中,20%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氣埋藏在北極圈。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部長特魯特涅夫估計,僅在俄羅斯所屬北冰洋大陸架就蘊藏著大約1000億噸的油氣資源。

  除化石燃料外,北極地區還有富饒的漁業和森林資源以及鎳、鉛、鋅、銅、鈷、金、銀、金剛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礦產資源。據有關資料,北極地區煤炭儲量高達1萬億噸,佔全球煤炭儲量1/4。這裡的煤炭具有低硫等特性,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品質煤炭。北極漁業資源也相當豐富,這裡是地球上尚未進行大規模商業捕撈的海域。北極地區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在世界淡水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這裡豐富的淡水資源無疑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和經濟價值。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層逐漸融化,北極的地緣戰略價值也日益凸顯。北極冰川面積正以每10年5%的速度遞減,目前冰川厚度隻有半個世紀前的一半,現在北極地區每年可通航的時間有3-4個月。有專家預測,最快到2040年夏天北極冰層將融化殆盡,到時在北極將出現兩條可以常年通航,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線。這兩條航線被稱為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西北航道東起美國和加拿大東海岸,向西穿過加拿大北極群島,經波弗特海、白令海峽抵達美加太平洋港口,東北航道西起西歐和北歐港口,穿過俄羅斯北部沿岸海域,繞過白令海峽到達中國或日本港口。

  一旦這兩條北極航路常年開通,將成為聯系東北亞和西歐,聯系北美洲東西海岸的最短航線,可以節約大約40%的海上運輸成本,屆時北極航道可能成為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替代選擇。而且北方航道的開通將形成一個囊括俄羅斯、北美、歐洲、東亞的環北極經濟圈,這將深刻影響世界經濟、貿易和地緣政治格局。

  北極資源是全人類共同財富

  目前,沒有專門關於北極、北冰洋法律地位和規則的國際條約。正由於相關國際法的缺失,面對北極潛藏的豐富資源以及北極巨大的商業和戰略價值,北極國家紛紛採取行動跑馬圈地,唯恐在這場利益爭奪戰中敗北。

  現在能適用於北極的主要國際法就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根據這一公約,如果北極國家能証明其大陸架在200海裡經濟區外,可以將專屬經濟區衍生至350海裡的地方,但直到今天這些國家都無法提供足夠証據。因此,北極點及附近地區不應該屬於任何國家。然而,北冰洋國家並不滿足於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他們希望獲得350海裡內的大陸架甚至更寬的海域。北極國家對專屬經濟區的過度主張必然侵犯全球公海資源,侵犯其他國家在北極的利益。

  從表面上看,北極沒有國際條約確定其特殊地位,北極對該地區所有國家都開放,該地區所有國家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領土要求。但北極5國利用地理位置優勢,既不願制定新的國際條約來約束他們在北極的行動,也不希望其他國家分享這裡的資源。它們希望通過閉門磋商來討論事關北極的重大問題,而領土爭端則通過雙邊和多邊協商加以解決,以此限制其它國家進入這一地區。2008年,北極5國達成了“內部協商,外部排他”的共識,這對其他國家爭取北極權益非常不利。記者 周良 莫斯科報道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4424604.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