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

神聖羅馬帝國歷史


神聖羅馬帝國歷史
維基百科
薩克森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
查理曼死後,西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一直到第十世紀時仍然掛在查理曼的家族身上。在919年,撒克森公爵亨利在眾多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當中,被推舉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其子奧圖在繼位後將東法蘭克王國改國號為德意志王國。 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奧托一世羅馬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到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奧托一世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德意志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 但由奧托一世所創建的帝國,其皇帝稱號來自於教宗賦予的「西羅馬的皇帝」稱號,皇帝通過征服義大利來取得「羅馬皇帝」的合法性。帝國的所謂選帝侯,其直接選舉的當為「羅馬人的國王」(實際即是德意志國王),而非皇帝。因此,並非每一位德意志統治者都可以成為皇帝,只有進軍義大利,接受教宗加冕的強者,才可獲得這一殊榮
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在奧圖一世和後代的不斷使其有地區納入、加盟下,從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羅的海,東達今天的波蘭部份,並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亞、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北部。打從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即面臨一個相同的難題,也就是如何保持對德意志和義大利這兩個不同地區的控制,因為兩地中間隔著阿爾卑斯山脈,統合上並不容易。
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於日耳曼和義大利這兩個主要成員。日耳曼人並沒有消除多少野蠻的特性。他們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國也從義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貿易等方面獲利良多。義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國確保的和平與穩定,因為他們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國所提供的保護防衛了羅馬教廷,並且讓義大利的城邦國家得以開始發展。
帝國皇帝的軍隊由教會土地的佃戶所擔任,他們有義務為皇帝服軍役,是皇帝在與教會決裂而失去權威前這些士兵是皇帝軍隊的多數。 第二種重要的部隊是由莊園農奴組成的兵團,雖然他們一部分會在接受最好的訓練與裝備後成為騎士,卻不是自由人。第三由帝國分予土地的自由民、軍戶、農民、騎士也有義務服從號召。之外帝國內所有的部隊皇帝理論上皆有權指揮,各公國在皇帝的請求下也會提供軍役的號召。 這些軍隊會被用來鎮壓由帝國內貴族和農民所參與的暴動或政爭,也必須抵擋來自北方的維京人和東方的馬札兒人所發動的入侵。
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兩朝,皇帝還有實際的權力 帝國軍的指導權讓皇帝在具掌控帝國內成員的實力。
然而,皇帝和教宗之間的對抗,間接的形成了日耳曼的未來命運。這項對抗是關於皇帝對主教職位的授予,和日耳曼境內其他教堂神職人員的任命。教宗葛列格里七世反對這項措施,因為如此一來導致教堂神職人員的職位買賣,成為主要的貪污腐化來源。神職人員的職位常常落到出價最高的競標者手裡。在長期數位教宗和皇帝之間的競爭,教宗贏得選擇主教的權利。在這場爭執中,帝國就在日耳曼爆發了內戰。
削弱了皇帝們在日耳曼和義大利的統治權。當皇帝被暫時逐出教會並且投注於對抗羅馬的戰爭時,帝國的政權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預或幫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親王團結自己的力量並與維京人作戰。在義大利,興起中的城邦國家聯合起來組成倫巴底聯盟,並拒絕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地位。
因此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1356年盧森堡王朝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黃金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舊德意志王國的4大公侯:薩克森公爵,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亞國王和教會領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組成選侯選舉產生,本身代表帝國的成員國不再認為皇帝與帝國有實際價值。
在日耳曼和義大利的政權,自此從皇帝身上轉移到地方上的親王和城市。皇帝的軍隊叛亂,佔領由他們駐守的城市和城堡,並宣佈這些地方被解放。而當時的皇帝為重新奪回義大利,對日耳曼地方上的親王作了很多的讓步。到了十三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便已名存實亡,皇位更虛置達二十年。日耳曼的親王只關心自己所保有的東西。義大利的城邦國家並不接受日耳曼的統治者,而且他們也強大得足以防衛自己。
中古時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親王推選出來的,但僅徒具空名,對地方的控制力遠遠不及他們對自己家族莊園的掌握。幾個世紀以來,日耳曼只能算是歐洲的一股小勢力。
16世紀波希米亞王國奧地利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試圖重振皇權的努力,也因歐洲各國的聯合反對而作罷。

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
實際上,神聖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沒什麼直接關係,這裡說的羅馬帝國應與神聖羅馬帝國加以區別。拜占庭帝國,乃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於330年遷都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將羅馬帝國劃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稱為拜占庭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的衰弱
神聖羅馬帝國到了12世紀13世紀期間,皇帝因為皆為家族少量勢力以政治手段和聯姻取得王位和帝位,因此缺乏強大的王室領地,來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擴張的基礎,對於皇帝名義上可向帝國內成員收取的只有定額軍事徵收歲 帝國的原始設計是依靠教會提供權威和支援來成立,但隨著皇帝和教會這個最大合夥人決裂、鬥爭,使得皇帝的實力和權威一口氣背掏空,權力逐漸衰弱。
而資本主義發展而富庶的義大利地區北部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等等,持續地吸引著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國對的在日耳曼與義大利的專注也減弱。

此外,帝國又欠缺公認的王室繼承法,因此一旦國王去世,往往造成各選帝侯繼任皇帝的紛爭,因而導致帝國的內戰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繼位皇帝必須以武力戰勝其他不支持的諸侯,或者必須想辦法贏得多數諸侯的擁戴,才能維繫皇帝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之下,使得神聖羅馬帝國雖然當初將各成員國集結成一個核心「國家」之名,實際上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鬆散的「邦聯組織」。
17世紀初,日耳曼爆發了三十年戰爭。當這場席捲歐洲的戰爭結束後,因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諸侯可享有自主權。這使得皇權進一步的被削弱,帝國境內的諸侯各自為政,他們的領地有如一個獨立的王國。到了18世紀,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長達三十年的烽火連天,使得日耳曼的經濟倒退了近200年,猶如回到了農奴制的封建時代。整個帝國分裂成三百多個大小邦國,神聖羅馬皇帝也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


法國大革命與神聖羅馬帝國覆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尼亞英國荷蘭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佈「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編輯] 評價
法國文學家伏爾泰曾這樣評價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神聖羅馬帝國在歷史上未有過正統的根源與名號,與前羅馬帝國幾乎無任何關係。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5%9E%E8%81%96%E7%BE%85%E9%A6%AC%E5%B8%9D%E5%9C%8B

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起與衰落
2009年03月18日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955年,德意志國王奧託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馬扎爾人,收復各邊區。 962年,奧託加冕為皇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今奧地利地區自此歸屬神聖羅馬帝國,直到其於1806年崩潰。
聖羅馬帝國到了12世紀至13世紀期間,皇帝因為缺乏強大的王室領地,來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擴張的基礎,中央政府的勢力逐漸衰弱;由於資本主義發展而富庶的義大利地區北部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等等,持續地吸引著皇帝的注意和精力,帝國的權力落入王公貴族手中。此外,帝國又欠缺公認的王室繼承法,因此一旦國王去世,往往造成各選帝侯繼任皇帝的紛爭,因而導致帝國的內戰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繼位皇帝必須以武力戰勝其他不支持的諸侯,或者必須想辦法贏得多數諸侯的擁戴,才能維繫皇帝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之下,使得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擁有大一統的「國家」之名,實際上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鬆散的「邦聯組織」。神聖羅馬帝國相對於拜占庭來說是一個可笑的國家。
法國大革命與神聖羅馬帝國覆亡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熱誠」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佈「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http://wenda.sogou.com/question/14911859.html

第十六章 神聖羅馬帝國 (基督教會歷史)
一 法蘭克人歸順羅馬
神聖羅馬帝國的王系起源於法蘭克人。法蘭克人為日爾曼語蠻族之一。第五世紀時法蘭克人據有高盧北部。克洛維(Clovis)為法蘭克人一族長,原為異教徒。在一次戰役前許諾他信奉大公教的妻子,他若得勝就願歸信大公教。 他果然得勝,便於496年聖誕節與三千跟隨者一齊受洗。後來他擴張領土成為法國創業之王。

法蘭克人是日爾曼人中最初歸服基督教大公教的,當時其他蠻族如哥德人、汪達爾人、布根地人(Burgundians)及倫巴底人(Lombards)等均信奉亞流派,因此法蘭克人就與羅馬教會的關係格外密切,但教權與王權卻是不斷地競爭。


二 教會向北尋找保護
568年倫巴底人入侵北義大利,與拜占庭爭奪對義大利半島的控制。第八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的力量衰弱,教宗們開始向北尋求保護,與法蘭克王國結盟。


三 教宗廢舊王立新王
752年,教宗撒迦利亞(Zacharias)罷絀無能的愚人契兒得利三世(Childeric III, the Stupid),擁立有實權的攝政矮子皮平(Pepin the short)篡位為王。是為卡洛林(Carolingian)王朝。皮平為榔頭查理(Charles Martel)之子。皮平隨後兩次進入義大利討伐倫巴底人,並根據《君士坦丁御賜文》(Donation of Constantine) 給予教宗一塊領地,從此開始了所謂的「教會領土」,使得教宗成為屬世的統治者。自此教宗與法蘭克人的關係愈加緊密。


四 教宗加冕新皇帝
皮平去世(768)後,由兩個兒子卡勒門(Carolman)及查理同時統治,771年卡勒門去世後,則由查理獨攬大權。800年的聖誕節,教宗利歐(Leo)三世加冕查理為羅馬皇帝,世稱查理曼(Charlemagne, 意即大查理之意),為自476年以來的第一位皇帝。

五 查理曼在教會史中的重要性
(一)拯救教宗脫離倫巴底人的威脅。
(二)他降服了撒克遜人,以武力將他們納入基督教會中。

A.其加冕造成教宗有權廢立皇帝的先例。
B.提倡文教,為中古後期的文明奠基。

六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的歐洲及亞非情勢──三大帝國:
(一)東羅馬帝國:歷史最久、國勢最弱,包括巴爾幹、小亞細亞及義大利南部。
(二)回教阿拉伯帝國:最大,包括印度、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非洲北部。
(三)神聖羅馬帝國:包括今日西中南歐洲的大部份。

http://zh.wikibooks.org/wiki/%E5%9F%BA%E7%9D%A3%E6%95%99%E6%9C%83%E6%AD%B7%E5%8F%B2#.E7.AC.AC.E5.8D.81.E5.85.AD.E7.AB.A0.E3.80.80.E7.A5.9E.E8.81.96.E7.BE.85.E9.A6.AC.E5.B8.9D.E5.9C.8B

1 則留言:

mrsmallbee 說...

夷商戎周狄秦蛮汉
鲜卑隋唐沙陀宋
蒙元回明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