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伊朗危機中國態度舉足輕重
更新時間 2010年 2月 1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8:48
嵇偉
BBC中文網記者
本周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31週年紀念,伊朗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十日黎明」慶典。
1979年2月1日,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在流亡15年後從法國回到伊朗,宣佈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巴扎爾甘為總理,正式接管伊朗政權,巴列維王朝滅亡。
在今年的「十日黎明」慶典活動進行之際,德黑蘭當局頂著國際社會的壓力,從星期二(2月9日)開始,生產純度從5%大幅提高到20%的濃縮鈾,引起國際社會強烈反應。
儘管伊朗一直堅持說,它的核項目嚴格用於民用能源,但是西方擔心,伊朗努力發展核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製造核武器。
美國總統奧巴馬星期二說,面對伊朗的「無禮行為」,美國和盟友正在推動一項重大制裁計劃。俄國也表示對德黑蘭此舉不贊同。
中國是關鍵
聯合國要對伊朗實施進一步制裁,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的態度舉足輕重。而中國到目前為止仍然堅持外交努力,呼籲各方展開進一步會談。
在西方媒體宣稱伊朗核問題到了「攤牌的時候」,中國媒體認為,北京政府正在承受來自西方的巨大壓力,要求配合歐美,贊同對伊朗的新制裁。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國際關係研究室主任張曉東在接受BBC中文網的採訪時說,其實相當一部分中國學者和媒體對伊朗核問題的觀點,和西方的普遍看法並沒有很大的區別,既不否定伊朗希望發展核武的野心,但也不認為它明天就能造出原子彈。
中國和西方的一些學者認為,在目前伊朗由一個強硬政府統治的情況下對它實行進一步制裁,產生的後果可能不一定是預期中的。所以中國在此問題上的取向對事態的發展很重要。
《環球時報》引述南京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盧明華的觀點說,俄羅斯倒向西方,會增加中國的壓力。但在制裁伊朗的問題上,美國手裏沒有真憑實據,如果國際關係是建立在推測的基礎之上,那世界就亂套了。
歷史經驗
而張曉東則認為,中國不會由於西方的壓力而同意制裁,因為從歷史經驗來看,除了南非是個例外,沒有一個成功的先例。這說明制裁這樣的極端手段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而且可能使局勢進一步複雜化。
中國和伊朗的關係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從淡如水的交往,到今天超過歐盟,成為伊朗最大的貿易伙伴。尤其自1990年代中後期以來,由於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伊朗現在每年向中國出口2700萬噸原油,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能源供應國。
有批評人士說,中國把經濟利益放在了國際安全之前。英國《金融時報》2月9日的評論文章說,中伊商業關係不斷發展,凸顯了在西方國家加大力度遏制伊朗的核野心之際,中國不願同意對伊朗實施進一步制裁。
張曉東對此反駁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與別國發展外交關係的判斷和標準。他說,美國和歐洲在跟其它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時,也並不總是把道德標準放在首位,有時候仍然是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
張曉東還認為,伊朗核危機的核心問題其實是伊朗和美國的關係問題。在伊朗方面,它長期面臨美國軍事壓力的威脅;而在美國方面,由於伊朗和某些伊斯蘭激進組織的關係,它有理由懷疑,如果伊朗發展核武器,將對美國利益形成巨大威脅。
所以張曉東的結論是,美國和伊朗之間長期以來缺乏互信,是問題的核心原點,如果包括西方和中國、俄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攻下這個難題,也許解決伊朗核危機問題就容易了。
事實上整個伊朗核危機的事態仍然在雙向發展,態度強硬的德黑蘭政府也並不見得一成不變。星期三伊朗核機構的一名高級官員就表示,達成核燃料協議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即使伊朗繼續玩「貓和老鼠」的遊戲,而中國也不願改變反對進一步制裁伊朗的態度,那麼美國和歐洲的最大希望,可能就是中國能在安理會投棄權票了。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0/02/100210_chinairanrelation.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