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榮耀歸於香港」呼應《聖經-啟示錄》中十災的景象,上帝還沒審判人類,港人自製滅頂之災
姜伯約:俄國名著《罪與罰》中,主角羅季卡(Rodka) 不信上帝,所以不信有罪,也不信有罰,走上了不斷殺人之路,以「為社會除害」為由,殺掉自己想殺的人,更殺害無辜。
這種想法,與近期那首所謂「國歌」一脈相承。曲名「願榮耀歸於香港」,是虛妄的自大。英國人愛說「天佑女皇,榮耀歸主」(Glory to God, God save the Queen),美國人也說「天佑美國」(God bless America)。沒有人敢從上帝處搶榮耀的,香港人倒是敢了。
從文學意涵而言,歌詞也是充滿了惡意及詛咒。《詩經》傳承的,是華夏的美學及意境,大多以意象起興,例如「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透過描寫蘆葦,烘托純潔無瑕的意境,襯托出「伊人」的美好。
這首「國歌」,先是以「何以這土地淚再流//
何以令眾人亦憤恨」,帶出的正是胸襟狹窄的視野—— 我們只是被憤怒衝昏頭腦的人,只是想復仇;後是「吶喊聲響透」,只有吵吵鬧鬧的氣氛,告訴別人,香港只是一個混亂的地方。對比於美國國歌第一句:O say can you see, by the dawn's early light,是講晨曦熹微的晨光,帶出有志氣的格局,就可見「國歌」如何相形見絀。
歌詞中段,更是像病歪般鼓吹失敗主義。「流淚」、「憤怒」、「恐懼抹不走」、「血在流」、「夜星墮落」等詞語貫徹全曲,是要嚇壞聽者,正是泛民的一貫套路。
在這首曲裡,香港的傳統、純樸的民風都不見了。唱此歌者,就像羅季卡一樣,不相信有罪,也不相信有罰,只是按本能殺死香港的過去,憑空創造出自己的混合物。曲中說「迷霧裡 最遠處 吹來號角聲」,正是呼應了《聖經-啟示錄》中十災的景象。上帝還沒有審判人類,香港人自製滅頂之災了。
https://www.facebook.com/1571880212827966/posts/3156138964402075/
【純文學討論】
按:算吧,我見過原Post,年輕創作粗疏而已,也有廣徵意見,心腸應不壞。我憤怒是因為見到不少人,包括自己友人,將其吹捧成國歌軍歌,故要潑潑冷水,免得又走五四或者文革那種矯情自大自毀文化的舊路,我更是恨鐵不成鋼。
現在改個客氣點的評論,免得打擊創作熱誠:
國歌需要深刻且有志氣,不要像《義勇軍進行曲》般,句句放負死人塌樓詛咒自己敗壞軍心。有負面的描述可以,但必要用作對比,忌用雙重否定,也不要刻畫悲傷灰暗的意境。多讀文學,就不會犯共產中國這類錯誤。
單純枚舉而不深刻,就會空洞無物,虛有其談。華人基督教的敬拜罐頭歌,就中了這種毒。當然,不求甚解的教徒,就很喜歡這些歌。當代教會歌,是反面教材,不要學。
其實唱下歌就無壞,但隨隨便便就將一首歌推做國歌,只會重犯《今天我》《一起舉傘》《試問誰還未發聲》的錯誤,大家又走回用膚淺矯情來自慰的路,不好好用深刻的信仰和心靈建立不屈的國魂。而網絡流傳的歌曲,有很多可以選擇,可以參考作修改。
負面沉重的詩和歌,也不是有問題,我也喜歡寫,但以渲洩悲痛或警世,多是失戀、詛咒、懺悔或亡國之時寫的。「何以這土地淚再流,何以令眾人亦憤恨」,如果你下句是「全因 眾罪人 賣國土 捨拯救」,就夠警世了。
最後,做創作,必要有接受批評的氣度,作品才會進步。接受不了批評的人,真的不太適合創作。
Ps
為何我要批評,寫在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1586779741564688/posts/2403005539942100
#讀書係真係緊要的
原本的DNLM版在留言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402847393291248&id=158677974156468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