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4月6日星期三

日本核危機應對“緩慢乏力”

日本核危機應對“緩慢乏力
2011年04月06日09:27
來源:《廣州日報》

  2日,日本官員証實,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的含高濃度“輻水”滲出反應堆,直接流入太平洋﹔4日,東京電力開始“首次主動”把福島廠區內1.15萬噸含低濃度“輻水”排入大海,為儲存高輻射性污水騰空間。

  從此前核輻射雲“漂洋過海”到達美國、歐洲與中韓等廣泛區域,到如今“輻水”開始“鑽地入海”,顯示了核危機事故日趨惡化事態,更顯示了日本應對核危機的“緩慢乏力”。

  “緩慢乏力”的表現之一,是日本一直在“被動”地處理核危機,缺乏核危機掌控與預判能力。就目前態勢來看,我們尚可相信,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海洋、漁業乃至生態“短期內”不會受日本排放“輻水”的顯著影響。而讓外界感到疑惑的是,面對“輻水”大量外泄的局面,此前東京電力難道就沒有應對預案或預判?為何總是處於類似“迫不得已”的糟糕狀態?接下來的疑問是:儲備的高濃度“輻水”又該如何處理,是否最后也會“被迫”入海?

  其二,東京電力這家“專業”公司一直顯得“不夠專業”。聯系到此前東京電力的種種表現——信息發布頻頻“擺烏龍”、未及時派專業隊伍處理機組停電、冷卻系統故障、最初未及時接受外界援助、核危機處理“走一步看一步”——來看,東京電力在核危機的處理上,顯然“過低”地估計了災難影響的同時,“自負”地高估或“隱瞞”了自己的危機應對能力,甚至採取的措施都是“心存僥幸”——顯然,其目的是為了保住核電站本身、企圖減少經濟損失,最終將危機推向不可收拾的深淵。

  其三,是政府與企業在應對重大危機的協調上“捉襟見肘”。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在信息披露上的矛盾、人員調遣上的分歧、危機防控上的合作等方面,都顯示了兩者的被動態度,甚至是人為導致了效率低下。如此左右為難的困境背后,凸顯了日本“財團-官僚-政客”財閥體制的頑疾:利益共同體必然產生“官官相護”,也必然會產生有意忽略“以民為本”的危機處理意識、措施與行動。核危機的持續,考驗的絕對不只是日本執政黨,更考驗的是財閥政治的影響力。

  隨著近期有關核問題的訊息與決策,日本政府一再出爾反爾,如今其表態已難以取信於人。盡管日本近日一再辯稱核輻射對民眾、對他國“影響不大”,但核危機的持續蔓延對日本的打擊顯而易見:農產品頻頻檢測出核污染,海水污染影響海洋生態,民眾健康備受考驗,國際社會質疑不斷……目前,許多人對日本政府能否全面承擔自己的責任、帶領民眾消除災難持懷疑態度。不可否認的是,這次核危機已經在“全方位”地侵蝕著日本的國家形象。

  至於如何消除國際社會對日本的“不良印象”,關鍵取決於日本能否短期內“化解或明朗”核危機的有效處理。面對外界的高度關切,日本政府不能再任由體制積弊阻礙其判斷力、行動效率等,而應果斷採取包括介入東京電力內部運作、及時全面通報真實信息、接納國際援助等措施,盡快找到核危機的防控良策。

http://env.people.com.cn/BIG5/14319590.html

秘密的美 - 日核武器計劃 - GRTV專題採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