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轉基因99%專利國外控制"?


張清奎:"轉基因99%專利國外控制"的准確性無從考証
人民網記者 魏艷
2010年03月24日08:09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

連日來,一篇題為《轉基因玉米惹爭議 專家稱99%專利被國外控制》的文章相繼被各大網站轉載,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人民網記者追根溯源,發現這篇《經濟觀察報》記者降蘊彰撰寫的文章原題為《轉基因玉米“羅生門”》,而文章中關於“99%專利被國外控制”的內容則引自國內著名育種專家李登海的觀點:“我國大型作物轉基因研究基礎很薄弱,擁有的合法基因很少,99%以上專利被國外控制。”而后這一觀點被某媒體曲解為轉基因玉米99%專利被國外控制。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於3月19日通過人民網對此問題做出回應,稱其說法嚴重失實,表示“我國擁有轉基因植酸?飼用玉米的知識產權”。

  針對這一說法的確切性,人民網記者專訪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醫藥生物發明審查部部長張清奎。

  轉基因玉米——可以確認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記者:以轉植酸?基因玉米為代表的我國的糧食轉基因專利是否幾乎被外國控制?將來是否會出現連吃飯都要給外國人付費的情況?

  張清奎:不可否認,我國的轉基因技術與國外發達國家的轉基因技術相比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糧食轉基因專利幾乎被外國控制這一說法並不准確,與事實不符。

  第一,糧食的植物種類中包含了龐大的基因數量,其改造和利用涉及了非常多的轉基因技術,部分基因或轉基因雖已經被申請了專利,但都僅僅屬於糧食轉基因技術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水稻,始於1998年的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計劃已於2002年宣布完成,預測遺傳基因共62435個。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利用新的基因,可以使得我們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進一步提高效率。

  我國對於糧食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如:棉花、水稻、大都、玉米等糧食作物的轉基因技術相關研究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抗虫轉基因棉花、抗虫轉基因水稻、轉植酸?基因玉米等。

  第二、任何技術都是在已有技術上進行的改進和創新,這種改進后的發明同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比如1990年美國利用生物技術合成Bt殺虫基因並導入棉花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轉基因抗虫棉的國家,而中國的抗虫棉研究是在“七五”期間開始的,“八五”期間在“863計劃”的支持下,也人工合成了Cry1A(b)和Cry1A(c)殺虫基因並導入我國棉花品種,成為了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抗虫棉的國家,在我們的轉基因棉花研究裡面肯定會利用到美國的一些技術和方法,但這不能說明我們就沒有自己的專利。

  第三,專利具有地域性和時效性。專利技術並不是無國界的,有明確的地域性。如果專利權人的一項專利未在某國取得專利權或者專利權人未在某國就該項專利技術申請專利,那麼在某國實施其專利的行為並不是侵權行為。

  就轉基因技術而言,有的外國公司在國外有專利,但沒有在中國申請專利,那麼在我國的研究中涉及使用其轉基因技術就談不上侵權,也就更不會有轉基因專利被國外控制的說法。

  同時,專利技術還具有時效性,在專利權的保護期限過后,專利權的使用就不在受限。比如,有的外國公司的相關專利技術已經過期,那麼使用這樣的過期技術也並不涉及侵權。

  記者:通過在國家知識產權網站上的搜索發現,涉及轉植酸?基因玉米的兩項專利分別是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為專利權人的“植酸?基因的克隆和表達”和“一種表達植酸?的轉基因植物制備方法”,那麼通過這兩項專利是否能夠說我國擁有轉基因植酸?飼用玉米的知識產權?

  張清奎:可以說明。

  記者:對於李登海教授提出的“我國大型作物轉基因99%以上專利被國外控制”的說法,您如何理解?
  張清奎:對於99%這個數字不知道李教授是從何渠道得來的,這一數字的來源、准確性目前都無從考証,如果只是沒有根據的概數,那麼這樣說未免有些不負責任。
轉基因水稻——已有一項專利獲得授權

  記者:在我國推廣首個抗虫轉基因水稻是否存在涉及外國專利的問題?

  張清奎:不存在涉及外國專利的問題。

  首先,我國首個獲得生物安全証書的轉基因抗虫水稻“華恢1號”是由浙江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高抗鱗翅目害虫轉基因水稻品系。“華恢1號”與“珍汕97A”所配的雜交組合為“Bt汕優63”。該轉基因水稻品種雖已獲得生物安全証書,但並不等同於允許商業化生產,若要實現產業化還要進行嚴格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獲得品種審定証書后才可推廣種植。因此,到目前為止該轉基因水稻品種還未產業化生產,因此無從談起存在專利侵權。

  其次,由於基因是以具體的核酸序列為載體的,在判斷該轉基因事件中所涉及使用的基因或轉基因方法是否存在侵權或侵權可能性時,需要用具體基因的核酸序列與有效專利所保護的核酸序列、在審查專利申請請求保護的核酸序列進行比對,才能判斷是否存在侵權的可能性。

  據我們了解,“華恢1號”所使用的外源基因是由我國科學家人工改造合成的蘇雲金芽孢杆菌(簡稱Bt)殺虫蛋白融合基因Cry1Ab/Cry1Ac,受體品種是水稻三系恢復系“明恢63”。經過以中國專利文獻檢索系統、中國專利生物序列檢索系統為工具進行檢索顯示,“華恢1號”與國內的一項專利有密切關系,但並不存在對國外申請人在中國的有效專利構成侵權風險。

  另外,近日“華恢1號”的培育人已就“轉基因水稻的培育方法”,獲得中國專利授權,專利號為:ZL200510062980.9。

  記者:轉基因糧食作物在我國申請專利的法定程序是怎樣的?這一批准過程是否符合國際標准?
  張清奎:在我國,轉基因糧食作物申請專利保護和其他申請專利保護的項目都是一樣的,都需依據專利法規定,提交相關資料和文件至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受理處,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初審、公布、實審以及授權五個階段后,方具備法律保護。這一審批程序也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審批程序。


轉基因專利申請現狀——我國在數量上有明顯優勢,質量略優於國外

  記者:您能否介紹一下外國公司在我國申請轉基因專利的情況以及我國轉基因專利技術的現狀?
  張清奎:從專利角度來看,國內外申請人在我國申請的涉及植物轉基因技術專利的現狀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有喜有憂。具體而言,國內外申請人在我國申請職務轉基因技術專利的現狀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我國申請人在我國申請的植物轉基因技術專利的數量優勢明顯,而且近年來相應專利申請量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於我國申請人。
  根據中國專利文獻檢索系統中截止於2009年12月31日公開的數據,涉及植物轉基因技術的中國專利(申請)總量為6030件,其中我國申請人(含港澳台地區,下同)申請了3395件,佔總申請量的66.3%﹔而所有國外申請人共申請2035件,佔總申請量的33.7%。而且,我國申請人的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增長迅速,遠遠快於國外申請人。在可以准確統計的2005-2007年這三年,我國申請人的年申請量每年都呈現兩位數的增長率,共申請了2047件,佔到有史以來我國申請人在這一領域申請總量的51.2%,而國外申請人自2000年起,每年的申請量都基本保持在100-200件的范圍內。

  2、我國申請人的專利申請的授權率略高於國外申請人
  從授權量反映出的專利申請質量來看,國外申請人的涉及植物轉基因技術的中國專利(申請)水平基本相當,我國申請人還略優於國外申請人。據中國專利文獻檢索系統中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的公開數據,在已經審查結案(授權、視撤和駁回)的專利申請中,我國申請人的涉及植物轉基因技術的中國專利申請共計授權1311件,授權率55.8%,而國外申請人的相應專利申請共計授權512件,授權率為51.8%。

  3、我國申請人絕大多數屬於大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國外申請人絕大多數屬於公司和企業。
  根據中國專利文獻檢索系統中截止於2009年12月31日公開的數據顯示,在涉及植物轉基因技術的中國專利申請中,我國申請人有將近72%來自於大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公司和企業僅佔11.1%,在申請量排名前15位之內沒有一家公司和企業,這樣的申請人構成,比較不利於我國申請人對實驗室成果進行產業化轉化﹔相反,國外申請人中約有80%屬於公司和企業,大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僅佔約15%。

  記者:您對轉基因新品種的專利申請有哪些建議?
  張清奎:首先是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立項及實施過程中,將專利信息的分析與利用貫穿於重大專項立項及實施全過程,及時進行專利檢索分析,關注基因及轉基因技術專利申請動態,規避專利侵權風險﹔其次農業部應加強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合作,建立農業科學家與專利信息分析專家緊密互動的工作機制﹔第三是要充分發揮農業部行業管理和知識產權局綜合管理的優勢,加強對農業科學家的知識產權宣傳教育,提高其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1207932.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