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7月8日星期四

全球碳循環軌跡初步摸清 推翻溫度影響模型

全球碳循環軌跡初步摸清 推翻溫度影響模型
2010年07月08日09:50
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柏林7月7日電(記者 顧鋼)人類對氣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清楚地球的碳循環軌跡。以德國馬普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克裡斯蒂安·比爾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最近發表了兩份研究報告,首次根據測量數據估算出地球上二氧化碳的自然釋放和吸收量,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依據,這兩份報告已刊登在新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研究人員通過在全球採集數據和具體測量,首次回答了氣候變暖所涉及到的一個全球溫室氣體平衡問題,即有多少二氧化碳通過人、動物和植物釋放到大氣中,又有多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這項研究對氣候變化后果的預測比迄今的氣候變化數學模型要准確和可靠得多。

  參與這項研究的各國專家根據一份名為“FLUXNET”的倡議,在全球60個地方設立了測量點,對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濃度進行長期跟蹤測量,以確定在特定的生態系統內溫室氣體的釋放和吸收量,而之前研究人員對生態系統溫室氣體呼吸和氣候研究都是基於數學模型和假設。

  他們的測量數據顯示,大氣中每年約有1230億噸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被吸收掉,其中熱帶雨林的貢獻率為34%,而比熱帶雨林面積更大的熱帶稀樹草原的貢獻率為26%,可見茂密的樹木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更大。

  對全球碳循環起決定性影響因素的是水,在熱帶稀樹草原,隻有30%的二氧化碳就地被吸收,其余70%是雨水的作用。而在熱帶雨林地區,下雨作用並不那麼大,隻有29%的二氧化碳是被雨水帶走。

  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燃燒所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每年約有70億噸。

  一個意外的研究發現是,溫度對碳循環的影響較小。馬普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的馬庫斯·萊希斯坦和其同事在第二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即使在一個星期內溫度上升10攝氏度,雖然動植物呼吸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會加速,但增速也不會超過2倍,而迄今為止的氣候變化數學模型都認為這種增速會達到3倍至4倍。萊希斯坦稱,他們的最新研究對長期觀察全球氣候變化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對當前氣候變化預測的不確定性”。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2087526.html

年輪印證歷史 氣候變遷可能導致明朝滅亡
(法新社)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10:20
(法新社華盛頓 22日電) 今天公布的樹木年輪研究,為亞洲過去1000年至少4次大旱災提供迄今最詳細的紀錄,其中包括1644年導致明朝滅亡的乾旱。

過去15年為這項研究所蒐集的資料,預料可幫科學家瞭解氣候變遷如何造成大規模氣候亂象。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拉蒙-多哈堤地球觀測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科學家表示,亞洲季風雨量的任何劇烈變化,都可能具有嚴重的社會經濟後果;季風帶來的雨水有助作物生長,供養全球近半人口。

科學家在全亞洲對數千棵老樹進行採樣,畫出過去的旱災分布情況及其相對嚴重程度。其中1次發生在1870年代末期,導致數千萬人餓死。

負責觀測站年輪實驗室(Tree Ring Lab)的報告主要作者庫克(Edward Cook)指出:「全球氣候模型不能準確模擬亞洲的季風,這些侷限已妨礙我們在地球暖化時,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快速而且無預警的變動預作規畫的能力。」

這項研究出爐前,亞洲蒐集到的可靠儀測資料─例如氣溫、累積雨量與風速─只回溯到1950年。研究報告刊載在明天出刊的「科學」(Science)雜誌。

科學家指出一些證據,說明季風改變至少有部分是因海面溫度的變化而產生,他們也懷疑,全球暖化 可能影響甚至加強這些環流,但這點無法確認。

樹木年輪紀錄顯示,氣候可能是1644年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部份中國歷史文獻已指出當時的旱災是500年最嚴重的一次,現在年輪更提供了佐證。

根據研究,那次乾旱發生在1638年到1641年間,靠近北京 的東北部情況最為嚴重。據信這次旱災激發農民叛亂,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中國南部目前遭遇近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降雨量決定部份樹種的年輪寬度,研究人員踏遍亞洲尋找老得足以留下長年紀錄的樹木,他們造訪超過300個城市,並到西伯利亞、印尼 、澳洲 北部、巴基斯坦、東至日本 。

夏威夷大學氣象學家王斌表示,這些年輪地圖對預測季風極為珍貴,由於有詳盡的空間與紀錄年份,讓預報員能察覺短期和長期的曲線。(譯者:中央社林仟懿)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423/8/hncc.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