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7月8日星期四

分析:草根媒體能否成為強勢媒體?

分析:草根媒體能否成為強勢媒體?
尚清
更新時間 2010年 7月 7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2:15
BBC中文網記者
互聯網和手機的普及正改變中國媒體版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周三(7日)發佈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表示,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日益普及,網絡媒體正成為新聞傳播的強勢媒體。

在美國的中國媒體評論人士、《動向》雜誌總編張偉國在接受中文網採訪時說,新媒體就是同傳統媒體脫離的,相對應或至少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它越來越個體化,越來越在新聞事件、社會信息的傳播上更加獨立、更加自由、更加靈活。

新興媒體
在張偉國看來,手機、博克和微博就屬於這種新興媒體,有的時候政府要想用傳統方法管理都很難,因為它鋪天蓋地,連個主都找不到,看似群龍無首,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

藍皮書指出,中國網絡論壇是民意集散地和網絡輿論的代名詞。

藍皮書說,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的媒介角色發生了重要變化,中國網絡媒體不僅在表達民意方面進一步繼續其「草根」媒體的角色,而且其強大的傳播功能在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題的新聞傳播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它說,從2007年對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新聞報道,到2008年抗震救災報道以及2009年「兩會」報道中功能全面凸現的社會化媒介,中國網絡媒體在對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完成了傳媒角色的轉型。

藍皮書指出,對於重大事件的成功報道是中國網絡媒體新角色獲得認同的基礎。

但是,這份報告並沒有提及諸如「躲貓貓」、「樓歪歪」、「色情日記局長」等傳播面更廣、影響面更大的網絡新聞。

更沒有提及因在網上收集川震遇害學生信息、披露「豆腐渣工程」而被判五年監禁的維權人士譚作人。

強勢媒體
那麼,中國的新興網絡媒體是否能夠取代傳統媒體真正成為一個強勢媒體呢?

張偉國認為,如果在一個言論表達自由的西方國家,傳統媒體的衰落,被新興的網絡媒體取而代之應該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果。

但是在中國,由於其特殊的制度,主流媒體仍然掌控著社會的話語權。當局繼續用傳統的輿論政策對網絡媒體進行控制,寸步不讓,守土有責,這方面一點也沒有放鬆的意識,反而使變本加厲,投巨資控制網絡媒體的發展。

所以,儘管中國的傳統媒體已經喪失了社會上領導輿論、產生民意和聚集社會資源的功能,但是政府仍以巨大的財政資源養著這批人,這些機構,使得這些傳統媒體也成為中國共產黨既得利益集團的一部分。

草根媒體或社會媒介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在網上發言既能疏解一些怨氣,釋放一些不滿,對當局來說這也許是一種疏導民意的新渠道;但這些民氣與不滿同時也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有可能在網上迅速形成燎原之勢。

從這一點上看,對於害怕信息透明和公開傳播的人來說,互聯網和手機可以說是兩大殺手。

專政手段
但另一個方面往往會令人忽視,那就是互聯網也可以被當權者用做專政手段。

張偉國說,網絡這東西是有雙重性的,一方面是給民意表達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另一方面作為政府來講,它在對社會的控制、對人的控制,尤其是中共一黨專制幾十年來對人的控制有一種偏好的機制來講,網絡提供了一個非常一個預料不到的手段。

網絡變成了政府無處不在的控制觸角,在以往一些無法做到的監視行動現在有網絡的幫助成為一種可能。例如,加強對每一個異議人士人盯人的控制,如監聽電話,盜取電子郵件等,政府掌握和運用好互聯網還會加強它對社會控制的程度。

張偉國認為,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政府在面臨互聯網威脅的同時還要大張旗鼓地推動網絡經濟。

由此看來,無論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如何發展,它只能是硬件上的發展。而掌控這些媒體發展的人才是軟件。

在政治體制沒有發生更本性變化的情況下,中國的草根媒體雖然是新興媒體,但它要想取代主流媒體,由弱勢媒體轉變為強勢媒體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0/07/100707_ana_china_newmedia.shtml

吳恆權: 報網融合 煥發生機
地盤水泥漿湧入萬邦行
2010-7-4

【大公報訊】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吳恆權昨日出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與發展」研討會時表示,傳統媒體報紙與新興媒體網絡的一體化發展,是確保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各盡所能、相互助力,在越來越激烈的新聞競爭中站穩腳跟、形成更強大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應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邀請,吳恆權一行日前抵達香港,昨日參加在浸會大學舉行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與發展」研討會。吳恆權在研討會上介紹了《人民日報》的辦報思路,以及如何在空前變化的媒體格局中發揮傳統媒體的潛力,拓展網絡業務。

面臨衝擊 報業應變

吳恆權表示,現在是一個傳媒業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移動媒體的快速發展,使信息環境和媒體格局發生了空前變化。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視、廣播,都面臨著新興媒體的衝擊,機遇與挑戰並存,危機與希望同在。

他說,作為悠久歷史的傳統媒體種類,報紙有著自身的存在邏輯和演變路徑,有著很強的適應和應變能力。至少在中國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發展中國家,報紙的市場空間並未飽和,還有相當的發展潛力。「近年來,人民日報社把握大勢,適應時代要求和形勢變化,既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又按照市場發展要求,破制約、解難題,努力增強引導力和傳播力,擴大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強化國際一流媒體的地位。」

六月二十日,人民日報社屬下的人民網,宣布改制成為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並爭取早日上市。同日,人民日報社致力打造的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搜索引擎——「人民搜索」測試版開始上線。

吳恆權表示,選擇於六月二十日向外宣布這兩個重要事項,是因為這天是胡錦濤總書記到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兩周年的日子。二○○八年六月二十日,胡錦濤到人民日報社考察,就新聞工作發表了一個重要講話。兩年來,報紙的面貌、報社的面貌、社內廣大員工的面貌都有了新的變化。

「240萬」、「27%」、「80.1%」,吳恆權說,通過這三個數字,可窺《人民日報》堂奧。

今年前五個月,《人民日報》的月均發行量都穩定在240萬份以上,在內地綜合性日報中位居第一。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衝擊,《人民日報》化危為機,拓展市場,今年第一季度,廣告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7%。而在今年二三月間,《人民日報》開展了近年來首次全國範圍的評報活動,其中的滿意度調查顯示,80.1%讀者對《人民日報》表示「滿意」或「比較滿意」。

報社改革 宣傳味減

去年《人民日報》「逆勢而上」,在一年內擴充八塊版。吳恆權表示,擴版後的《人民日報》,讀者比較多的反映是:突出新聞、評論和深度報道優勢,版面安排更加清新莊重,大圖短文贏得更好的閱讀效果,在貼近受眾方面取得明顯進步。南方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社長楊興鋒的評價是「宣傳味減少了,新聞性增強了」,還說這是「人民日報改革一小步,中國新聞改革的一大步」。

吳恆權續說,「在這次大幅度增加版面的同時,我們針對媒體發展的新形勢和面臨的新任務,對內部的機構設置作了一次三十年沒有的大幅度調整」。

據介紹,調整包括新設立新聞協調部,統籌全報社的新聞報道,整合和共享新聞資源,在協調全社重大、緊急報道,新聞策劃,輿情分析,溝通編採信息,推進報網融合等方面,起到了「總樞紐」的作用;新設立技術部,提升技術水平搭建平台;將《人民日報》的國內外記者站統一改建為分社等,從基礎和源頭上為報網融合、資源共享創造了條件。

人民日報社擁有目前我國最大的報刊集群。除《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和人民網三個核心外,還有多種報紙、雜誌,如《環球時報》、《中國汽車報》,以及在北京地區發行量最大的早報《京華時報》等,豐富了人民日報社作為一個媒體集群的話語體系。

而在互聯網時代,《人民日報》亦與時俱進。吳恆權表示,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創造了很多第一:第一個開通時政論壇,第一個推出網站時評,第一個設置輿情監測室,第一個給各級黨政領導建立留言版,第一個開辦重點新聞網站短信、手機報,第一個在海外設立本土化網站等。

1997年1月1日,人民網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這在中國的新聞媒體中是率先之舉。

發展網站 與時俱進

經過10多年的發展,人民網已擁有14種語言15種版本,80多個頻道,近10萬個欄目和專題,每天24小時滾動發布新聞信息上萬條。而人民網頁面訪問量迭創新高,日均頁面訪問量超過2億,最高日訪問量達到2.67億,去年全年日均頁面訪問量同比增長40%。其中,人民網四分之一的訪問量來自海外,網友遍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國內外中文互聯網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

吳恆權說:「《人民日報》是一張已有62年歷史的傳統大報,人民網則是一個剛滿14歲的新興媒體。新興媒體脫胎於傳統大報,又在發展過程中深刻改變著傳統媒體的生產方式和生存形態。在當今世界媒體發展潮流之中,傳統媒體要跟上數字化、網絡化的腳步,必不可免要從新興媒體中尋找支點。反過來,新興媒體要謀求健康快速發展,離不開傳統媒體強大的新聞生產能力和資訊傳播養分。報網融合既是現狀,更是未來。《人民日報》與人民網一直進行著積極的嘗試,並已基本形成一套運轉理念和運作機制。」

吳恆權續說,在這個過程中,《人民日報》原先紙質印刷的單一新聞產品已改變模樣,以豐富多彩、立體全面的形象呈現給受眾。「現在讀者閱讀《人民日報》時,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標註:『更多內容請見人民網某某頻道或某某專題』。比如,去年,《人民日報》在一版位置推出了一個深度報道欄目──『人民觀察』。人民網則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對每一期『人民觀察』的選題給予多媒體的延伸報道,通過這樣立體報道的方式,不僅增加了受眾了解新聞的形式,也使原先受版面或文字所限而不能充分展示的內容,也有了充足的空間。」

今年,《人民日報》又推出新版面──「新興媒體」。版面的每篇頭條文章,都首先進行網絡視頻訪談,再由編輯整理後在版面上推出。同時,版面上還有一個「二維碼」,讀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下載,直接觀看相關視頻。

吳恆權表示,這是向新聞生產的上游追溯取得的成果。同樣,向新聞反饋的下游延伸,也是報網融合中出現的新事物。

在如今的《人民日報》和人民網上,每天都可以看到由報網編輯記者共同策劃、製作的新聞產品。在這條全媒體鏈條上,各種樣式的新聞產品不斷產生,用「讀者」二字已不能涵蓋新增加的受眾群體。網友,手機擁有者的數量都在迅速增長。

報網融合 相得益彰

吳恆權介紹說,現在《人民日報》記者出去採訪,隨身攜帶的裝備越來越多,手機、筆記本電腦、照相機,有的還帶攝像機。以往純粹的平面媒體記者正在向「兩棲」甚至「三棲」方向發展。報網融合,為新聞從業者提供了更寬廣的工作平台,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工作能量。而在一些突發事件中,《人民日報》記者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為人民網發回即時報道,這已成為《人民日報》一種新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式。

「報網融合的過程,既是一個盤活《人民日報》新聞存量資源的過程,更是一個激發《人民日報》和人民網增量資源的過程。」吳恆權表示,作為中國第一大報,《人民日報》肩負著重要使命,在信息傳播新格局面前,不斷增強引導主流輿論的能力。「通過報網融合,傳統媒體煥發新的生機,新興媒體有了堅強依託,兩者相輔相成又相得益彰。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由『物理變化』向更深層面的『化學變化』發展的過程。」

吳恆權續說:「為切實保證報網融合不斷向前推進,就要從體制機制上予以保證。從單一向多元,從平面向立體,報網的一體化發展,是確保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各盡所能、相互助力,在越來越激烈的新聞競爭中站穩腳跟、形成更強大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10/07/04/GW-1281290.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