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微博「被調試」與信息爭奪戰
路西
更新時間 2010年 7月 15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7:43
BBC中文網記者
中國主要門戶網站微博紛紛「被測試」。
最近,中國四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及騰訊的微博紛紛變成測試模式,有的甚至短暫關閉。有消息指,相關網站是受到官方審查壓力,被迫暫停微博「整頓」,但這些網站都加以否認。
據中國傳媒報道,上述網站的微博前周一開始陸續轉為測試模式,訪客只能瀏覽小部份微博內容。
搜狐消息來源對路透社說,這是政府加緊控制微博的結果。由於問題敏感,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來源說,「沒人願意公開說明原因,但原因就像禿子頭上的虱子一樣一清二楚。」
上海《東方早報》更引述業內人士指,這些網站「遭到來自監管層面的壓力」。不過網站都已否認是受到官方壓力,並強調是「網站升級需要」。
新浪指出,自去年8月份推出微博以來,一直都是「試用版」;騰訊也表示,自今年4月上線後,其微博一直也是測試版。
「被測試」現象
針對中國微博服務時常「被測試」的現象,不少網民都猜測,事件可能是當局下決心整頓微博,減少當中的敏感內容或異見用戶。更多網民則擔心微博將會被關。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維持一個全世界最龐大的互聯網監控和屏蔽系統。中國網站上的新聞內容受到政府的嚴密監管,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編輯經常會收到政府關於哪些內容能夠或不能發佈的指示。但因為政府對微博監管不嚴,微博網站近來發展迅猛,成為發佈消息和評論更自由的渠道。
谷歌風波也證明瞭這一點。今年3月份,谷歌宣佈停止按照中國法律規定的信息過濾,將搜索服務由中國內地轉至香港。
目前,中國網民人數仍在迅速增長。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截至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4.2億人,較去年底增加360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1.8%,較去年底提高2.9個百分點。
擔心失控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形勢惡化,失業率增加,罷工浪潮不斷,中國當局一直擔心對公眾輿論失去控制。
中國獨立作家冉雲飛在網上發表文章分析了微博的特點,「推特不僅由於第三方的開放平台多而無法徹底封死,更因為推特的平等性質,使得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甚至有可能對人氣很旺者發出批評和質疑,這都決定了再有人氣的人都不可能壟斷意見、統一思想。」
他還指出,「推特上信息的相對多元化業已慢慢形成,上推特較多的人聽不同意見的能力,將會比只聽單一聲音的人,有更多的信息分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理性的態度,這便必然會逐步促進公民社會的誕生。」
微博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新熱點。新浪微博目前的用戶超過500萬人。
但是中國去年就封殺了推特和臉譜網,並對中國幾大門戶網站新浪、網易、騰訊、搜狐等的微博內容進行全面監視。
所謂微博客就是經常用手機或者是電腦本身,可以輕易發佈一次不超過140字的這種或者是推特、或者是新浪微博等等、簡單易行而又非常使用廣泛的一種博客和社交網絡形式。
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博客作者使用微博作為他們在網上發表文章的工具。
中國特色
針對這一發展趨勢,2009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了一份《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分析說,微博領袖人物在網民中的感召力和煽動性極強。
報告還說,與西方微博客多談論網民的日常起居不同,中國的微博客強烈關注時事。網民通過「跟從」鏈接形成的微博客群落,相當於一個小型的時政新聞平台和論壇。
從今年年初開始,中國當局一方面加強控制微博,另一方面也在利用微博開展宣傳攻勢。 中共官方宣傳喉舌人民日報網也開始提供微博服務。據中新社報道,繼中國廣東省21個地級市及省公安廳的官方微博相繼開通後,北京警方也於近日對外宣佈將開通微博。
信息爭奪戰
據報,人民網微博最近沒有出現任何「被測試」跡象,相信其中國各地警方開設的微博也都會運轉正常。
中國社科院7月7日發表的報告還提醒當局要警惕社交網站的危險性,並以被當局屏蔽的Facebook為例,指出社交網站可被用作顛覆和侵犯用戶隱私的工具,並稱這些網站被西方國家情報機構所利用。
在信息傳播速度這方面,微博無疑已經走在了前列,因為它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媒體-受眾」鏈條,直接把「媒體」更換成了更具時效性的「媒介」,大大方便了信息的採集與發佈。
當前,中國微博熱度難擋,發佈量屢創新高,當局與網民的信息爭奪戰只是剛剛開始。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0/07/100715_ana_china_internet.shtml
親不見,愛無心 馮小剛籲轉繁體 微博撰首篇文章 呼籲上級領導支持
(明報)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中國著名導演馮小剛 新片《唐山大地震》近日在北京 首映,他昨天在微博發表首篇文章,但談的不是電影,而是文字。他指出,繁體字的「親」和「愛」,經簡化成簡體字後的「親」和「愛」,變成「親不見、愛無心」,呼籲「上級領導」恢復「親愛」兩字的繁體版,再度引發繁簡字的激烈討論。
馮小剛昨早約11時,在新浪微博首次撰文,談的卻非其新戲,而是簡體字對文化的影響,全文短短百多字﹕
「繁體字『親』的右邊有『見』,『愛』的中間有『心』。後經簡化,『親愛』二字變成現在的『親』不見,『愛』無心。然後就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這不是文化的災難,是民族的災難。別的字都可以簡化圖省事,唯獨『親愛』兩字萬不該缺見少心。請上級領導批准親相見愛有心,行嗎?」
網民:繁體字才是中國國粹
這篇文章在微博發表後1小時內,引來1230次轉載758個評論,粉絲在60分鐘內有超過4600人,可謂一石激起千重浪。
不少網民留言支持馮小剛的說法,認為應恢復「親愛」兩字的繁體。一名網民說﹕「一直認為漢字繁轉簡讓我們丟失了很多」、「簡體字給我們方便,但繁體字也不能棄掉啊!繁體字是我們民族的根源,是我們歷史一部分。為什麼兩個只能活一個?」、「繁體字才是中國的國粹,現在想感受這種國粹也許只有去台灣 了,為什麼使用了幾千年都沒有變,而且更換了那麼多朝代都沒想改這個,而到現在就把老祖宗積累了幾千年的無價之寶說扔就扔了?」
不過,也有網民質疑馮小剛忽然開設微博,首篇便寫此如富爭議性的文章,目標只是想宣傳其新片,彷彿「是為了《唐山大地震》宣傳開的微博」;亦有論者認為人們是否親愛,不在於文字如何書寫,也與文化及民族災難沒必然關係。
有網民說﹕「馮導的論述雖好,可不能憑一家之言就讓億萬國人去改變兩個字的書寫習慣吧!况且『親相見愛有心』不是書寫就可以的,若真的『相見有心』又何必在乎『親愛』如何書寫?再者你認為『親不見,愛無心』與後來之事有必然關係?為何是『然後』?」
被質疑只為宣傳新片
另有網民質疑﹕「馮小剛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就是為了他的利益。如果一個字能把人的全部情感表達出來,這太難為本來就很繁瑣的漢字了,無數沒有簡化的漢字,也沒有很好表達字的意義和人的感情,莫非還要往上追溯到秦朝時期的小篆,或秦朝以前的大篆,甚至更早時期的甲骨文?」
將於本月22日在港上映的馮小剛新片《唐山大地震》,是根據小說《餘震》改編,講述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名母親在危急關頭選擇了救兒子,放棄了女兒,但女兒卻奇蹟生還,32年後家人重逢,電影日前在北京首映,藝人李連杰 和那英 等都看到落淚。但有影評指該片拍得不夠深入,人物流於表面化,真正令人感動的場面亦不太多。無論馮小剛撰文是否為了傳宣新片,他這番繁簡論說已惹來很大迴響,也反映微博書寫簡單、傳播力度大,不少名人均借微博充當代言工具。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715/4/j6q2.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