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2月25日星期六

2009年4月報告:美歐印鈔救市將導致貨幣貶值並嚴重沖擊中國經濟

美歐印鈔救市将導緻貨币貶值并嚴重沖擊中國經濟
作者:楊斌
文章發于: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0-12-24

(摘自2009年4月撰寫的研究報告,該文指出了美國爲什麽必然不斷推出量化寬松政策濫發美元,中國不應坐視美歐采取不當的經濟金融政策,持續不斷造成我國外彙儲備損失。)
内容摘要: 由于經濟全球化大大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特别是“入世”後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大幅度提高,美歐經濟形勢惡化必然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因此,中國不應坐視美歐采取不當的經濟金融政策,加劇國際金融危機升級并導緻美歐貨币貶值,持續不斷造成我國出口形勢惡化和外彙儲備損失。中國作爲一個國際影響不斷上升的大國,應該聯合世界各國指出美歐經濟金融政策的失誤,積極主動地維護全球經濟穩定并促進和諧發展。對世界各國和中國經濟構成主要威脅的美歐經濟金融政策失誤,就是不惜代價注入巨資挽救銀行體系有毒資産的計劃。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曾披露了歐盟委員會的一份内部報告的數據,顯示歐盟區整個銀行體系的有毒資産數額高達25萬億美元,其規模龐大竟然相當于歐盟區國内生産總值的150%以上,這個數據還揭示出美歐巨資救市是徒勞無功的錯誤方法,将會導緻巨額資金被銀行有毒資産的黑洞白白浪費掉,導緻缺乏資金的實體經濟部門陷入更加嚴重的經濟衰退,導緻全球經濟陷入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并存的更危險境地。

美歐印鈔救市的負面效應已開始顯現
自從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歐美各國出台了一系列巨資救市計劃。但是,這些措施沒有阻止全球經濟惡化并陷入嚴重衰退。2008年第四季度,美歐和亞洲各國的國内生産總值普遍下滑,美國下降了6%,歐盟地區下降了6%,德國下降了8%,亞洲地區的經濟衰退速度比歐美更爲嚴重,日本下降了12%,新加坡下降了16%,韓國下降了20%。[1] 據日本《每日新聞》2009年3月26日報道,日本的外貿萎縮幅度2月份創下了曆史記錄,出口額大幅度下降了49.4%,進口額則下降了43.9%,日本政府也承認本國經濟形勢仍在“急劇惡化”之中。

特别令人擔憂的是,美國巨資救市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據《華爾街日報》2008年3月19日報道,美聯儲打破以往公開市場操作的常規,決定開啓印鈔機向美國政府和銀行注資,直接收購3,000億美元的長期美國國債,以及多達1.25萬億美元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發行的房産擔保證券。美聯儲的決定立即引發了對美元貶值和通貨膨脹的普遍擔憂,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币出現大幅度貶值,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随之迅速上揚。世界各國的工業生産和能源需求尚在持續下降,石油等以美元計價的大宗産品就出現了價格上漲,表明美聯儲巨資救市非但未能有效遏制經濟衰退,反而出現了“衰退通縮”變爲“衰退膨脹”的早期危險迹象,證實了筆者關于美國救市計劃存在着很大負面危害性的分析。[2]

2009年以來,全球經濟形勢惡化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正日趨明顯,1月份中國外貿出口總額下降了12%,2月份出口下降25%,3月份出口下降17%。[3]美聯儲大規模着發行貨币救市的舉動,将會不斷引發美元貶值沖擊中國外貿出口。美元貶值一方面會嚴重削弱中國出口産品的競争力,一方面會增加中國産品的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美聯儲大規模發行貨币救市導緻美元的大幅度貶值,還會直接威脅到中國持有的巨額外彙儲備和美元資産,這同美國政府剛剛發出的保護中國在美資産的承諾截然相反,中國應認真考慮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美國損害中國經濟利益。英國、瑞士等歐洲國家央行也紛紛采取印鈔救市的“量化寬松”政策,将會加劇歐洲貨币對人民币的貶值趨勢,進一步加重中國對歐洲市場出口的嚴峻形勢。

美歐銀行有毒資産來源和嚴重程度
由于經濟全球化大大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特别是“入世”後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大幅度提高,美歐經濟形勢惡化必然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因此,中國不應坐視美歐采取不當的經濟金融政策,加劇國際金融危機升級并導緻美歐貨币貶值,持續不斷造成我國出口形勢惡化和外彙儲備損失。中國作爲一個國際影響不斷上升的大國,應該聯合世界各國指出美歐經濟金融政策的失誤,積極主動地維護全球經濟穩定并促進和諧發展。2009年3月,中國主動提出建立新型世界儲備貨币的建議,迅速在全球範圍内産生了巨大的積極反響,充分說明中國不應消極應對美國的無端指責,而應主動指出危害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因素,這樣才能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并赢得廣泛的國際支持。

對世界各國和中國經濟構成主要威脅的美歐經濟金融政策失誤,就是不惜代價注入巨資挽救銀行體系有毒資産的計劃。2008年底美歐剛剛向銀行體系注入數萬億巨額資金,2009年初美歐的各大銀行就紛紛傳出一系列不利消息,迫使美歐政府和央行實施新一輪的注資救市計劃,甚至不顧通貨膨脹危險直接開啓印鈔機解決資金緊缺困境,将會導緻美歐貨币輪番貶值嚴重威脅中國出口和外彙儲備。特别危險的是,美歐銀行體系正不斷暴露出更令人驚訝的有毒資産的新數據,顯示出已暴露的問題其實不過是“冰山一角”。自從2008年10月爆發全球金融風暴以來,美歐政府和央行就像救火隊一樣四處撒錢救火,但是,動辄成百上千億美元的注資仿佛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阻止銀行體系有毒資産危機的野火遍地蔓延。

2009年2月11日,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曾披露了歐盟委員會的一份内部報告的數據,顯示歐盟區整個銀行體系的有毒資産數額高達25萬億美元,其規模龐大竟然相當于歐盟區國内生産總值的150%以上,這個數據充分揭示了歐洲國家央行注入的數萬億流動性爲何無效,因爲其相對于25萬億美元銀行有毒資産的确是杯水車薪,歐洲整個銀行體系面臨的問題根本不是缺少流動性,而是長期沉溺于金融投機導緻資産質量嚴重惡化,已經完全喪失造血功能陷入了徹底破産的境地。正如美國獲諾貝爾獎的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美歐國家巨資救市仿佛“采取輸血的辦法挽救内髒大出血病人”,将會導緻巨額資金被銀行有毒資産的黑洞白白浪費掉,導緻缺乏資金的實體經濟部門陷入更加嚴重的經濟衰退,無法促進物質生産的巨額注資将帶來巨大通貨膨脹壓力,導緻全球經濟陷入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并存的更危險境地。

歐盟整個銀行體系有毒資産高達25萬億美元的數據,還揭示出其來源不是面向實體經濟貸款形成的不良資産,而是來自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投機泡沫形成的壞賬,否則不可能以如此大的幅度超過歐盟國内生産總值的規模;同時這個數據還揭示出美歐巨資救市是徒勞無功的錯誤方法,其真實目的與其說是挽救經濟和維護民衆利益,不如說是以掩人耳目的理由向金融财團輸送巨大利益。難怪《每日電訊報》網站次日又匆忙删去了有關銀行有毒産的詳細數據,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是爲了掩蓋歐洲銀行壞賬的嚴重程度,以免人們認識到事情的真相徹底喪失了救市信心,就會迫使政府尋找觸動金融财團利益的真正挽救危機辦法。

美國作爲國際金融危機和金融衍生品創新的發源地,銀行體系中潛在的有毒資産整體規模肯定不會少于歐洲,考慮到美國整個銀行體系的自有資本僅爲1.4萬億美元,這就意味着美國整個銀行體系實際上也已陷入徹底破産。2009年1月22日,據美國《貨币與市場》刊登馬丁·威斯博士文章提供的數據,花旗銀行持有各種金融衍生品金額高達39萬億美元,相當于其擁有的2萬億美元資産的十九倍,相當于其擁有的200億美元總資本額的近兩千倍,相當于美國國内生産總值的2.78倍。美國摩根大通銀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數量更大,相當于花旗銀行持有數量的233%,相當于其擁有總資産的四十多倍,相當于美國國内生産總值的6.5倍。這意味着美國民衆即使捐獻其六年的全部收入,也不足以挽救摩根大通銀行的潛在金融衍生品損失。據美國雅虎新聞網站2008年3月9日報道,花旗、美國銀行和摩根大通等五家最大的美國銀行,2008年10月接受了政府第一輪1450億美元的銀行系統挽救計劃之後,擁有有毒資産的數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度增加,在短短三個月中有毒資産總額迅猛增加了49%,達到了5870億美元的驚人規模,其中絕大多數有毒資産來源于金融衍生品賭博失利的損失,這些金融衍生品貌似資産保險實質上卻是高風險賭注,實際上已經将美國五家最大銀行拖入了徹底破産的境地。[4]

這次金融危機與以往任何一次危機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特點,就是通過所謂金融創新吹起高達天文數字的金融衍生品泡沫,具有摧毀全球經濟的巨大能量。金融衍生品壞債其實是脫離實體經濟的投機賭博債務,世界各國隻有正确認識這種壞債的巨大危害和性質,采取果斷措施将其凍結、注銷才能化險爲夷,否則就像置身于一個巨大的火山或定時炸彈之上,将會不斷遭受一輪輪金融海嘯的襲擊并難逃災難的厄運。

--------------------------------------------------------------------------------

[1] Nouriel Roubini:“Doctor Doom:The U.S. Financial System Is Effectively Insolvent”(http://www.forbes.com/2009/03/04/global-recession-insolvent-opinions-columnists-roubini-economy_print.html)。

[2] 楊斌: 《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安全》,《高校理論戰線》2009年2期,第30頁。

[3]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局;3月份進出口環比數據呈增長,但環比數據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如2月份含春節因素,且3月份天數比2月份多10.7%等。

[4] Greg Gordon and Kevin G. Hall :“ Regulatory reports show 5 biggest banks face huge loss risk”(http://news.yahoo.com/s/mcclatchy/20090309/pl_mcclatchy/3184724)。

http://www.wyzxsx.com/Article/finance/201012/204466.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