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掩人耳目的價值投資 (摘自《巴菲特陰謀》 )

掩人耳目的價值投資--摘自《巴菲特陰謀》
作者:餘治國
文章發于: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0-12-31
本文摘自《巴菲特陰謀》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12月

衆所周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價值投資與巴菲特先生幾乎等價。伴随着巴菲特走紅而來的價值投資風靡世界,中國也不例外。價值投資橫掃神州大地,從機構投資者到普通散戶,價值成了市場參與者濫用程度最高的最時髦的專業用語。價值與巴菲特的神話在衆人頂禮膜拜中,逐漸蛻變爲一種神秘主義的魔咒。國内外各路神仙打着價值投資與巴菲特的旗幟将許多人騙得血本無歸,傾家蕩産。更爲極端的是很多人自身對價值投資就癡迷不已,并逐漸走火入魔而頭撞南牆。

所謂價值投資,即以低于股票内在價值的價格買入,股價與内在價值之間的差價就是安全邊際。換句話講,隻要你買對了股票,長期持有就可以滾雪球般地增值,如果你虧了,那就是你選錯了。一個股票有沒有價值,價值的高低是多少,應該持有多長時間,那都是主觀判斷的結果,就像情人眼裏出西施一樣,任何一種資産都可能是某些人眼中值得投資的對象。有人問過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巴菲特有沒有進行過投資價值的計算,他的回答是從未有過。看來即便是巴菲特本人,也無法對價值給予精确的計算。因此,在短期内,難以證明某個投資是否正确,而長期來看,任何資産總有人去持有,總有某種資産的價格會上漲。價值投資成了一種無法證明或證僞的投資方法,任何投資者都可以宣稱自己是價值投資者,任何投資都可以稱作價值投資。說白了,價值投資在道理上永立不敗之地,在操作上卻是永遠沒用的廢話與狗皮膏藥。可想而知,在各種公開場合中,巴菲特不過又是用價值投資的老調重彈作爲遮羞布來掩人耳目。

巴菲特有句名言,“别人貪婪時恐懼,别人恐懼時貪婪”。人們往往隻看到了前半句,卻總是遺漏後半句,資本人格化的巴菲特也和别人一樣貪婪。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登甯說過:“資本逃避動亂和紛争,它的本性是膽怯的。這是真的,但還不是全部真理。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适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铤而走險;爲了100%的利潤,它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争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争。”

市場即戰場。華爾街有一句名言:“哪裏有股市,哪裏就有醜聞。”資本市場這個血淋淋的戰場裏赤裸裸地展現出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面。洪洞縣内無好人,逐利的追求激發出人們心中最爲無恥的各種欲望與卑劣的手段,種種匪夷所思的騙局和手段都層出不窮。隻要參加了資本之間的戰争,無論什麽民族、什麽國家、什麽人都逃避不了這樣歇斯底裏的金錢遊戲。世上不存在奇迹,隻存在規律,巴菲特是人不是神,他也無法脫離資本的約束。巴菲特曾經的夥伴麥克?普萊斯(Michael Price)曾公開指出,巴菲特是“最大之一的幕後市場操縱者,在套利和所有活動中他得到的市場信息比任何人都有用,但大家卻以爲他隻是個普通的正常人”。巴菲特不僅不是一個偉大的投資家,反而可能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消息與趨勢的制造者,是美國金融市場的一個大操盤手,更是世界金融市場的一個大操盤手。

2010年,在穆迪公司操縱案的聽證會上巴菲特聲稱,穆迪對一些次貸産品給出的評級并非欺詐,他“更傾向于把責任歸咎于那些需要政府救助的金融機構高管,而非和3億美國人犯了同樣錯誤的穆迪管理層”。當有人問及,是否應該防止證券發行者向評級機構支付費用以避免出現評級機構袒護證券發行商時,巴菲特回答說,穆迪商業模式毫無問題,而他不知道誰會爲評級支付費用,反正他不會。是的,他當然不會,因爲他自己就是穆迪第一大股東,完全可以操縱評級。還有人質詢巴菲特,他作爲穆迪最大股東是否應該承擔穆迪欺詐的責任時,巴菲特則搪塞說,他不清楚。可笑的是,價值投資一直向大衆灌輸的理念就是,不熟不做。總而言之,在巴菲特看來,穆迪也好,高盛也好,都毫無過錯。原因是他持有這些公司的股份。

其實,芒格在2010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已經代表巴菲特回答了這些問題。芒格面對會場上的上萬股東指出,商業标準不應建立在是否合法的基礎上,而是“在你應該做和你能做的事之間有一大塊地帶,它們是不受法律約束的。我認爲,公司不應該在那附近活動”。

無論是巴菲特、高盛或穆迪,它們不過都是華爾街金融資本利益集團的組成部分。資本的目的就是增值。隻要巴菲特他們有錢賺,其他的一切,法律、人性、道德、倫理和大衆貧困對于巴菲特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團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人們不應被輿論的煙幕彈所迷惑,忘記了“資本是冷血的”這句金玉良言。東方的老虎吃人,西方的獅子也吃人,如果自己天真地以爲遠方的禽獸尚存一絲人性,隻會變成他人刀俎上的魚肉。

稍加思考便明白,巴菲特由100美元至620億美元的創富奇迹,純屬神話故事。但在光環效應的作用下,幾乎沒有多少人敢于質疑這種神話。實際上所謂的100美元,隻是他成立私募基金的出資,僅僅是他所有财産中的一小部分。即便以巴菲特起家的10多萬美元本金來算,按他長期持有的價值股中回報率最高的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23%的複合回報率來看,無論如何在50餘年後也賺不到620億美元。我們可以判斷,巴菲特早期投資生涯必定是通過不可告人的投機手段獲得财富的原始積累。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當他完成原始積累,獲取足夠多的财富之後,就在市場上擁有了議價定價的權力。一旦經濟不景氣時,他就可以利用定價權将購買價格壓到非常低的程度,還能通過種種手段把未來可能存在的風險盡可能轉嫁到其他人的身上。更爲重要的是,巴菲特完全超越了普通投資者的權限,他不僅僅是一個購買股票的股東或董事,而且可以通過控股權任意地撤換董事長、總經理,甚至自任董事長,直接操縱公司經營來提高股價,然後把股價升值的虛拟資産作爲新增的财富,而這并非什麽奇迹。

追根究底,巴菲特價值投資的神話原來大多是虛構的。不僅如此,“奧馬哈聖人”道德典範的神話也是一種幻象。在最近的這次金融危機中,巴菲特大力遊說政府救助自己投資的金融機構并大肆交易其證券以牟取暴利。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出手營救他投資的一些企業,巴菲特将血本無歸。比如他投資260多億美元的8家金融企業就接受了1000多億美元的政府救援注資。

巴菲特得了便宜又賣乖。他總是指責授予高管股票期權是偷竊股東權益的小偷行爲,他自己卻是可口可樂這樣濫用期權激勵最嚴重的公司的薪酬委員會成員。他還總說衍生品是核導彈,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是“金融毀滅武器”,但他卻放任其控股公司開展衍生品業務,自己也私下交易信用違約掉期。信用違約掉期合約是一種金融衍生品,有兩個交易者。一方爲買方,買方是信貸違約時受保護的一方。另一個爲賣方,賣方向買方承諾在欠債人違約不還錢時能夠承擔損失。當買方在有資産抵押的情況下借錢給欠債的第三者,而又擔心欠債人違約不還錢時,就可以向信貸違約掉期合約提供者買一份有關該欠債人的保險合約。通常這份合約需定時供款,直至欠債人還完款爲止,否則合約失效。倘若欠債人違約不還或無力或無打算按時還款,買方可以拿抵押物向賣方索償,換取應得欠款。賣方所賺取的是欠債人按時還錢時的合約金或叫保險費。有些信貸違約掉期合約不需要以抵押物向賣方索償,隻需要欠債人破産即可。因此,反向操作信用違約掉期就具有投機性質,會放大交易風險,形成嚴重的金融泡沫。例如買方可以在合約中和賣方打賭,如果某家公司将來破産,買方可以獲得收益,反之賣方獲益。

套利者的投機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将資本投入到具有增值潛力的産業上,提高資本效率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經濟的競争力與創造力。我們都知道,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賴于科技創新。而巴菲特所謂的長期持股的公司幾乎沒有任何一家高科技公司,都是一些壟斷性的傳統行業,比如可口可樂代表的不過因爲是美國文化的象征而傳播到全世界,沃爾瑪則是壓低全球工資的罪魁禍首。簡而言之,巴菲特與普通人之間不過是一個零和博弈,他編出各種故事與傳說來欺騙大衆,成功将大衆的财富裝入自己的口袋,再從自己的口袋掏出一小部分回贈給大衆以獲取大衆的信任,周而複始,雪球越滾越大,這才是真實的巴菲特傳奇。
http://www.wyzxsx.com/Article/finance/201012/206326.html

政商兩栖的巴菲特家族(摘自《巴菲特陰謀》)

羊偏偏要替狼來辯護(摘自《巴菲特陰謀》)

巴菲特是新帝國主義的一枚棋子

範例木偶沃倫·巴菲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