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

福建省糧食局轉基因大米"叫停通知"被叫停

福建省糧食局轉基因大米"叫停通知"被叫停
作者:黃河
文章發于:南方周末
更新時間:2010-12-17

核心提示:12月初出現在福建省糧食局網站上的叫停轉基因大米的通知,已然不見蹤影,第一個地方政府出台的“禁止銷售轉基因大米”的行政規定,十餘天後就被叫停。轉基因農産品多年來在中國備受争議,但一直未有政府部門給出明确定論。福建此舉,立即引起争論。

南方周末12月17日報道 飽受各界争議的轉基因大米在福建被多部門聯合“叫停”,爲何十餘天後“叫停通知”就悄然消失?

悄然消失的“叫停通知”

12月初出現在福建省糧食局網站上的叫停轉基因大米的通知,已然不見蹤影。

第一個地方政府出台的“禁止銷售轉基因大米”的行政規定,十餘天後就被叫停。

12月3日《福建晚報》首先報道了由福建省糧食局牽頭,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農業廳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四部門簽發的“福建四部門關于加強轉基因大米監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嚴禁種植、加工和銷售轉基因大米。

轉基因農産品多年來在中國備受争議,但一直未有政府部門給出明确定論。福建此舉,立即引起多家媒體轉載、網絡發生激烈争論。

有人立即撰文,向福建省領導緻敬,并稱這個決定,“意義不亞于當初林則徐火燒鴉片”。

然而就在記者12月8日前往福建省糧食局了解該政策的具體情況時,卻意外地得知該項政策發生重大“變故”。

福建省糧食局行業管理處處長張耀和在電話中拒絕了記者的采訪要求,并表示相關通知是“加密文件”,不應該被媒體公開。

而在此後另一次電話溝通時,張明确告訴記者,因爲“媒體過分關注”,該政策已經“被叫停”。

“後來我再到糧食局網站上看時,發現那個通知已經被撤掉了,我也不知道什麽原因。”12月10日,首發這個報道的《福州晚報》記者謝充靈告訴記者。

12月初在糧食局網站發現這個《通知》後,謝充靈随即打電話向福建省糧食局了解情況,“他們當時沒什麽顧慮,說局裏年中做了一個調查報告,然後會同其他部門出了這個通知。”

南方周末記者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程序,向糧食局有關部門提出了相關政府文件的公開申請後,截至發稿尚未收到正式回複。

而記者在對參與會簽的省食品安全委員會提出采訪要求時,被告知兼任食安辦主任和副主任的兩位省經貿委領導均“在外開會”,無法回複記者的提問。

據記者了解,福建省糧食局6月份應福建省領導要求,所做的這個關于轉基因大米的調查報告,起因于綠色和平組織今年4月份發布的另一份報告。

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該組織在今年4月份公布的一份調查中顯示,他們在中國九個地區發現有轉基因稻米、米制品及轉基因稻種違法銷售,其中就包括福建地區。

6月,針對福建省糧食局的報告,省領導批示請糧食局牽頭,會同食安辦、農業廳、工商局,依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出加強轉基因大米監管的具體措施,由幾個部門聯合行文并組織落實。

在閩糧〔2010〕函36号中,省糧食局要求其他三部門在7月8日前将有關材料提交糧食局行業管理處,并開始部門聯合會簽。但是,12月初出現在省糧食局網站上的《通知》,落款時間清楚地顯示,這個文件的形成在11月26日。

一個省領導批示的落實,爲什麽竟然要五個月之久?爲什麽叫停轉基因大米的方案最終又很快被叫停?

誰在叫停“叫停通知”

就在這個文件會簽的幾個月期間,福建省農業廳其實一直在忙着有關轉基因的事務,不過方向卻與這個文件大相徑庭。

據記者了解,從對轉基因大米的監管職能而言,負責稻米研發和生産等“源頭”管理的農業部門比流通領域的糧食部門更具備“話語權”。而更有“話語權”的農業廳,其實有不同的想法。

就在這個文件會簽的幾個月期間,福建省農業廳其實一直在忙着有關轉基因的事務。不過,方向卻與這個文件大相徑庭。

2010年8月,農業廳在全省組織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培訓班”,培訓對象爲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行政執法、研發單位和相關企業”。

福建省農業廳科教處施恭雲介紹,農業廳本來早想搞關于農業轉基因的培訓,“正好農業部有這個項目,所以非常重視”。

施恭雲說,在轉基因監管方面,農業廳的主要職責是“源頭管理”:包括研發單位管理、種子審定時的轉基因檢測、種子經營企業培訓與監管以及農産品加工企業的轉基因生産許可證管理制度。

但農業廳這個培訓的内容并不僅僅是監管,還有相當部分是轉基因農産品的“宣傳推廣”:9、10月份,農業廳還配合農業部進行了轉基因農産品的宣傳推廣活動。

在記者看到的一份宣傳手冊顯示,宣傳活動對轉基因農産品的描述非常正面:轉基因前景廣闊、技術優勢明顯、轉基因作物已大面積應用、轉基因食品“人吃了沒事”,以及通過國家安全審定的轉基因水稻和玉米與非轉基因作物“同樣安全”。

這些宣傳與糧食局對比鮮明。在福建省糧食局牽頭發出的《通知》中:“迄今爲止,我國還沒有組織轉基因水稻品種鑒定,尚未批準轉基因水稻進入商業化生産。私自種植、加工和銷售轉基因水稻及加工制品的均屬違法行爲。”

12月8日,農業部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在新聞發布會上清楚地表示,推進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應用是“大勢所趨”,是我國實施科教興農的重要戰略舉措;同時表示在轉基因管理方面,中國在世界上來說“是非常嚴格的”。

早在去年9月,國務院便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由農業主管部門負責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衛生主管部門負責轉基因食品衛生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同時建立了多部門合作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産業化。”顯示出對推進包括稻米在内的轉基因新品種産業化的決心。

如此,福建糧食部門主導“叫停”轉基因大米的政策,剛出台沒實施就被否決的命運,就不難理解了。

糧食産業安全VS公共食品安全

挺的人說要維護糧食産業安全,維護糧食領域的科研技術水平,反對的人說要維護公共食品安全。

轉基因作物一直争議巨大,決策層并非不知,但爲何還要“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産業化”?

除了備受诟病的科技領域傳統良種與轉基因育種的利益紛争之外,這一切與中國農産品市場開放前後迎接轉基因農産品的曆史有關。

早在1996年,國際育種巨頭孟山都,就曾經把一份在國内銷售轉基因棉花的提案,送到了國務院,國務院領導要求東北相關研究機構做中國自己的轉基因棉花研究。

政府對孟山都的這一反應,使得“目前棉花中國基本上守住了”,福建一位農業研究機構負責人說。

但大豆産業則完全相反:沒有進行轉基因産品研發的國産大豆由于成本和出油率等劣勢,在市場上被國外轉基因大豆打得“一敗塗地”,中國短短幾年就從大豆出口國變成進口國,并進而産生多次輸入型食用油漲價,對“穩定壓倒一切”的中國政府形成壓力。

“歐美等國家過去這麽多年裏,爲什麽沒有以安全爲理由禁止轉基因大豆的生産,而到了中國在研發領域占據優勢的水稻品種,就變成‘有極大風險’了?”一位轉基因研究專家說。

業内廣爲流傳的故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華盛頓大學等科研機構找到中國農科院等,願意提供優厚的待遇條件與他們聯合培養碩士和博士,“唯一的附加條件是引入燦稻63(即袁隆平研發的新品種,也是目前全國種植範圍最廣的品種)。”這個要求後來遭到拒絕。這位專家認爲,此後,轉基因水稻技術落後中國的國外巨頭轉而試圖拽住中國的領先步伐。“目前我們的水稻科研水平還是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但是如果就此停下腳步,說不定哪天就會變成别人的市場。”這位專家認爲,“不是搞不搞,而是自己搞還是别人搞的問題。”

對于中國政府的這一态度,方立峰表示,綠色和平并不反對中國政府展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但是由于轉基因産品對人體的危害性存在着許多争議,因此“懇請”有關部門能及時公開有關研究和審批的政府信息,并在做出大規模的商業化推廣之前,能夠更多地傾聽來自社會各方的反饋與意見。


  方立峰比較認可福建“叫停”轉基因大米政策中,跨部門合作監管的舉措。

但實際上,負主要責任的部門監管對自己的職責也相當模糊。

福建省食品與藥品安全監督管理局的陳小姐介紹,該局在年初時調整職能,集中于藥品、保健品、化妝品和醫療器械的監管。而在調整職能前,則負責協調各部門對“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處理。

對于涉及轉基因食品管理的具體詳情,在監督管理局工作多年的陳小姐也所知不多。在采訪結束送記者出門時,她還在好奇地追問,“我也一直在網上查呢,你們這次采訪到了些什麽内容?”

(本文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黃河 實習生 羅瓊)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012/202834.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