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

轉基因學者遭圍攻 堅稱轉基因水稻更安全

轉基因學者遭圍攻 堅稱轉基因水稻更安全
何濤
2010年12月21日08:32
來源:《廣州日報》
轉基因技術在農業中應用以來,一直存在著生態安全、食品安全、人類健康等諸多爭論。多年來,爭論雙方都列舉了大量論據,來証明自己的觀點,但都無法說服對方。(CFP供圖)

  華中農業大學生物科學傳媒中心向本報詳解轉基因水稻生產和安全性問題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應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邀請,進行一場公開的學術講座,在提問階段突然遭到聽眾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一個中年女子在會場高喊,隨后,會場秩序大亂,這場講座中斷。

  有著中國“轉基因水稻王”之稱的張啟發教授在講座中受到圍攻,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也讓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問題和商業推廣再起波瀾。事后,面對輿論的質疑,張啟發院士特意委托該校生物科學傳媒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就本報記者提出的問題作了回答。 文/本報記者何濤

 技術:

  與雜交沒有本質差異?


  廣州日報:這一事件還是源於人們對於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質疑,水稻轉基因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技術?

  中心:轉基因技術是指用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外源基因導入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使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發生改變的技術。轉基因的過程,大概類似電腦系統的打補丁的過程,是對現有系統的優化和升級。打了補丁,windows系統仍然是windows而不會變成其他。同樣,經過轉基因技術改造的物種仍然是原來的物種。

  廣州日報:轉基因技術與雜交技術有何區別?

  中心:育種過程實際上是創造變異和選擇變異的過程,轉基因技術是創造變異的現代技術,它與常規的誘變、雜交沒有本質的差異﹔轉基因育種與常規育種也沒有本質的差異。雜交育種通過雜交實現基因的轉移,這種方法隻能讓各種基因“批量”轉移,無法實現有用的基因的定向轉移。為了減少連鎖累贅,雜交育種需要多次雜交和自交,因此,雜交育種過程相當漫長。而轉基因技術先將具有抗虫、抗旱、抗逆境、控制產量、控制生長期等功能的優良基因“剪切”下來,再“粘貼”到要改良的作物的DNA雙螺旋鏈條上。這種技術可以定向、精准改良生物,有效縮短了育種周期,並使安全性大大提高。

 研發:

  極為慎重嚴格?

  廣州日報:學校轉基因水稻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


  中心:此次,農業部向我校發放了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的安全証書。証書簽發日期為2009年8月17日,有效期5年,適用地為湖北。這兩個品系還需要取得種子生產許可証和種子經營許可証后方可商業化種植。

  廣州日報:這兩種轉基因水稻的研究過程是怎樣的?

  中心:兩個品系的研發工作從1995年開始,1999年成果通過了農業部的鑒定。經安委會安全評價和農業部批准,我們就轉基因水稻分別於1999年~2000年開展了中間試驗、2001年~2002年開展了環境釋放、2003年~2004年開展了生產性試驗,2004年申請轉基因水稻生產應用安全証書。

  除我們提供的技術資料外,根據安委會的評價意見,2004年~2008年,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機構對轉基因水稻的目標性狀進行了檢測驗証,后又對分子特征、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標進行了復核檢測。

  從開始研發到2009年頒發生產應用安全証書,整個過程長達近15年,跨越兩個世紀。其中,成果完成僅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試驗在內的各種試驗就用了11年。這表明科學家和國家對轉基因水稻的研發極為慎重,管理極為嚴格。但同時,我們認為,如此漫長的試驗、審查過程並不適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並不利於最新的科技成果盡快造福社會、造福人類。

  廣州日報:學校的研究轉基因水稻有哪些特點?

  中心:轉基因糧食作物產業化是科技發展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多年的實踐和研究表明,抗虫轉基因的作物可以大量減少農藥使用量,減少碳排放,提高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大幅度減少農業生產成本,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環境問題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

市場:

  不會一統天下?

  廣州日報:轉基因水稻會“一統天下”而剝奪消費者的選擇權嗎?


  中心:安全証書的獲得,只是轉基因水稻種子進入商業化種植的“門檻”,而轉基因水稻品種要進入商業化種植,還需要取得種子生產許可証和種子經營許可証。這兩証的審核發放是由國家法定機構按照法定程序來獨立進行的,按照以往經驗來看,正常走完這個過程需要3到5年時間。

  大力發展轉基因作物是國家戰略,轉基因水稻肯定會走向市場。但以為轉基因水稻會“一統天下”、消費者別無選擇,那就是“杞人憂天了”。與轉基因大豆、轉基因棉花不同,中國的主糧有多樣性,不只是稻米一類﹔主糧消費有文化性,受文化地理、飲食習慣、生活習俗等影響和制約。因此,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后,仍會保持多種主糧並存、多種稻米並存的狀況。

  廣州日報:有人指出,你們研究的轉基因水稻可以毒死虫子,人吃多了,就不會中毒嗎?

  中心:我校轉基因水稻品系使用的Bt蛋白隻專一性毒殺鱗翅目害虫,如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這些害虫中常存在的鹼性蛋白?、腸壁表皮細胞上存在的Bt蛋白結合受體,決定著該類蛋白隻能選擇性地殺死該類害虫。而人類胃腸道是酸性環境,不存在相應的鹼性蛋白?,且胃腸道表皮細胞不存在Bt蛋白的結合受體,故Bt蛋白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

  性能:

  比非轉基因水稻更安全?

  廣州日報: 公眾一直對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存在著質疑?


  中心:我們理解公眾對此的各種疑慮。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食物,雜交育種、傳統種植、有機種植或轉基因作物都不能保証100%的安全。事實上,轉基因食品是有史以來評價最透徹、管理最嚴格的食品,通過了安全評價的轉基因食品肯定是安全的。目前,國際上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廣泛遵循實質等同(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則和個案分析(Case-by-case)原則。實質等同原則即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該食品的絕對安全性,而是評價它與非轉基因的同類食品比較的相對安全性。

  從1999年通過農業部審定后,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系歷經10年的各種安全評價試驗,如此漫長的過程,本身說明了國家對轉基因作物的負責態度。公眾擔心的轉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和環境安全問題,農業部指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等多個第三方單位和華中農業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長期、大量、反復、多項目的研究,結論是轉基因水稻無論是食用,還是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都跟非轉基因水稻一樣安全。由於它減少化學農藥用量80%,因此比非轉基因水稻更安全。

  廣州日報:有人說轉基因技術雖然已經很成熟,但仍有不可預期的風險,因此轉基因水稻至少要經過幾代人試用沒問題才能推廣?

  中心:我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任何事物都存在不可預期性,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永無止境。抗虫Bt蛋白的科學研究已近100年,廣泛使用已有70多年,比人們使用雜交稻的時間還長40余年,至今未發現對人類和環境存在危害,憑什麼說雜交稻是安全的,Bt抗虫水稻就不安全呢?有人說轉基因水稻沒有經過幾代人的檢驗就不能吃。我們認為很荒唐。科學必須實事求是,必須擺事實講道理。

  廣州日報:如何讓公眾更好地了解這一新的科研成果?

  中心: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和產業化存在的最大問題不是科學和技術的問題,而是認識問題。我們遺憾地看到,由於一些機構和媒體的誤導和炒作,使得消費者已經對轉基因作物產業化和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認知及心理狀態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公眾對轉基因的認知誤區,表明我們相關知識的科普工作還有很多欠缺,目前我們正設法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普宣傳教育,讓更多的公眾享有正確的知情權,讓公眾了解生物技術,培養公眾對轉基因產品及其安全性問題的客觀公正認識。

 專家建議:

  對轉基因食品立法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時,張啟發教授到中國農業大學作學術報告,報告題目是“水稻功能基因組與作物遺傳改良”,到會聽眾近200人。

  會上,一名中年女子高喊,緊接著,一個戴紅帽子自稱是工程師的老頭開始往講台上沖,試圖搶奪話筒。張啟發對他說:“你既然是工程師,那麼,應該按學術討論的方式來交流,請你回到座位上,你有問題可以提,我來回答。”此人大聲喊道:“農業大學辦在城裡,這不是見鬼嗎?今天我見到了你們這些鬼!”頓時會場大亂。

  張啟發被圍攻之事源自國家批准的兩項最新的轉基因水稻種子。《中國新聞周刊》稱,在湖北已出現了轉基因水稻的規模種植,這些都引起了人們對於轉基因水稻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對於其安全性存在著質疑。

  事實上,轉基因作物是否存在危險,科學界一直存有爭論。而且相左的實驗証據不斷出現,讓人無從判斷。目前,關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是一個有待研究的科學問題,在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前,對於這種食品保持謹慎也是一種科學態度。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程恩富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鑒於糧食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轉基因技術被應用於中國的糧食生產,則“舉其十利不能掩一弊”,風險將難以估量。

  專家建設,為了確保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國家的糧食安全,全國人大需要就轉基因糧食品種的商業化生產,以及加強對轉基因糧食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經銷環節監管進行立法。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3536715.html

我國因轉基因産業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民族生存危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