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5月19日星期三

耗資巨大 中國自建空間站有必要嗎?

耗資巨大 壽命僅15-20年 中國自建空間站有必要嗎?
李鵬
2010年05月19日09:06
來源:《北京科技報》

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國際空間站的所有建設工作已經進入尾聲,這個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洲空間局等6個太空機構共16個國家參與研制的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載人空間站已經成為太空探索國際合作的典范。

  而此時,中國的空間站建設計劃才剛剛起步。將來我國的空間站建成以后,無論是在規模還是技術上都不會超過國際空間站,參與國際合作,不僅可以獲得更為先進的太空探索技術,還可以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那麼,為什麼中國不能加入到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中去呢?

  “其實,我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努力,但是中國卻一直沒有拿到進入國際空間站的門票。”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問題研究人員俞盈帆告訴記者。

  早在2000年底,當時的中國科技部長朱麗蘭就表示,中國將在第十個五年計劃中增加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目標之一就是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國際空間站雖然由美國和俄羅斯共同主導,但是絕對控制權依舊掌握在美國的手裡。目前中國是繼美國、俄羅斯之外的世界第三大航天大國,美國對中國航天技術的崛起一直深感憂慮並懷有戒心。為了防止航天技術的擴散,保持美國在太空探索領域中的優勢,美國一直拒絕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俞盈帆說。

  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俊華告訴記者,並不僅僅是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合作的難度比較大,實際上,中國航天科技的整個發展歷程一直都受到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和遏制。近些年來,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了一些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想要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合作,就必須要用自己的實力來証明,掌握一些關鍵技術和人才。沒有實力,一些合作項目就根本參與不進去。“就像美國和俄羅斯,曾經是‘死對頭’,現在卻走到一起。”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前蘇聯解體以后,因為科研經費的缺乏,俄羅斯的空間站建設陷入困境。但是俄羅斯擁有一流的技術和大量科研人員,為了防止這些技術和人員流落到他國,美國需要俄羅斯把這些技術和人才聚合在一起。另外,在美蘇太空爭霸的過程中,美國的航天工程僅僅保留了航天飛機項目。要繼續進行大量的太空探索,美國也迫切需要俄羅斯的合作。也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航天大國走到了一起。

  至於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洲空間局國家之所以能夠加入到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中去,除了政治制度方面的因素以外,這些國家在太空領域並不是美國的強力競爭者,到目前為止它們還沒有獨立實施載人航天的能力。而這些國家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合作可以大大減輕美國的經濟負擔。目前,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費用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其每年的運營費用也超過了900億美元。如果都由美國來承擔這些費用,其就會面臨比較大的經濟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就要謀求眾多的、並且和它沒有太空利益沖突的國家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之中。”

  2003年,“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后,曾經參與“阿波羅”登月的美國航天界元老奧爾德林呼吁,“美國宇航局應考慮在國際空間站上為中國‘飛人’鋪開‘歡迎的地毯’。”俄羅斯航天專家當時也表示,有意邀請中國參加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但是,出於種種考慮,美國政府沒有允許中國加入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計劃之中。

  直到2007年10月,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依舊表示,中國期望與美國開展在航天領域的合作,成為國際空間站計劃第17位合作伙伴。但是此后還是沒有得到美國官方的正式回應。

  “由於中國無法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中去,隻好獨立自主地進行空間站計劃。”不過俞盈帆認為,中國自己進行空間站計劃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很多人認為中國如果加入國際空間站,建設空間站的費用就可以大幅降低,事實上並非如此。目前,除了美國和俄羅斯以外,其他參與國每年繳納的“入門費”至少都在1億美元以上。雖然現在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測控網,但是參與國際合作就必須分擔國際空間站所用測控網的費用。這對已經具有載人航天能力的中國而言,並不合算。

  此外,國際空間站的壽命隻有15~20年,該項目完成后它們還能否合作是一個未知數。美國在奧巴馬政府上台以后,其在太空探索領域的預算和計劃已經全面收縮和改變,為了集中精力探測火星,奧巴馬已經放棄了重返月球計劃。目前美國的航天飛機退役已經進入倒計時,以后,美國人到達國際空間站的唯一途徑就是購買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的船票。俄羅斯也借此機會不斷給船票漲價,前些年,每個座位為2000多萬美元,但是目前已經漲到5000多萬美元,如果中國參與,自然也要受到俄羅斯國際空間站船票漲價的待遇。

  近些年來,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也受到很多的批評。有很多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持反對觀點的人認為國際空間站計劃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並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義的計劃。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列舉,花費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上的上千億美元和近乎一代人的時間,如果將這些成本用於應用領域的研究,也許對人類更有意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還有沒有必要搞空間站也受到很多人的關注。俞盈帆表示,中國搞空間站是很有必要的,雖然短時間內很難看到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但是其在科學方面的價值絕對不可忽視。

  比如在對地觀測方面,空間站比遙感衛星條件更優越。當地球上發生地震、海嘯或火山噴發等事件時,在站上的航天員可以及時調整遙感器的各種參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當遙感器等儀器設備發生故障時,又可隨時維修到正常工作狀態。用它對地球大氣質量進行監測,可長期預報氣候變化,而且陸地資源開發,海洋資源利用等方面也都會從中受益。

  北京天文館高級工程師寇文告訴記者,由於受到地球大氣層的影響,目前在地球上能夠接收到來自宇宙的信息隻有可見光和部分無線電波,而大量的電磁波已經被大氣層過濾掉了,這使研究和探索宇宙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如果在空間站上進行相關的天文研究,就可以排除這些限制。中國的空間站將來建成以后,就可以在空間站上建立專門的天文觀測設施,這些都可以進一步推動中國天文學的發展。

  與其他航天器相比,空間站因為有人參與觀測,再加上空間站在太空的活動位置和多方向性,以及機動的觀察測定方法,因而可充分發揮儀器設備的作用。通過空間站,天文學家不僅能獲得宇宙射線,亞原子粒子等重要信息,了解宇宙奧秘,而且還能對影響地球環境的天文事件,如太陽耀斑、暗條爆發等做出快速反應,及時保護地球,保護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器及其成員。

  空間站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可以大力推動空間生物學的發展,其研究成果可直接促進航天醫學的發展,例如,通過多種參數來判斷重力對航天員身體的影響,可提高對人的大腦、神經、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

  從遙遠的將來來看,空間站的建成和應用,也是向著建造太空工廠、太空發電站,進行太空旅游,建立永久性居住區(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載人航天的遠期目標接近了一步。

  “另外,中國作為美國、俄羅斯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航天大國,也有必要搶佔這一高地。”龐之浩表示,在人類的歷史上,很多重要的科學研究都是在很多年以后才顯示出它巨大的價值,短時間內誰也無法做出准確的評估。但是如果現在有這個條件而不去做,將來就會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中陷入被動狀態。

  針對中國目前難以加入國際空間站合作的現實,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少軍告訴記者,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不是一般的民用領域,它涉及到很多敏感的高新技術,因此存在政治和軍事利益沖突的國家,其合作往往難度比較大。另外,其他載人航天項目和探月、探測火星等宇宙探索領域的合作也是如此。

  “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現在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希望得到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技術,但是又不把自己的技術給別人。”李少軍說,目前國際上存在一些科技方面的合作,其范圍都是有限的。

  不過,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將來高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會變得越來越廣泛。在宇宙探索這個領域,隻要有條件和機會,中國還是要盡量參與各種合作,這也有助於中國的宇航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中國宇航學會這些年來一直在謀求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目前我們已經舉辦了兩次大型國際合作論壇,以后我們還會推動中國在宇航事業中參與更多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楊俊華說。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25509/11635606.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