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美誕生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 滬專家態度謹慎

美誕生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 滬專家態度謹慎
2010年05月24日09:16
來源:《解放日報》

美國科研人員日前宣布,他們培育出第一個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向人造生命形式邁出了關鍵一步。這幾天來,該成果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稱贊者有之,擔心者亦有之。滬上相關領域的專家同樣高度關注,不過態度大多謹慎。他們認為,距離真正的人工合成生命,尚有很遠的路要走。

  重大進步,但非“劃時代”

  完成這項研究的,是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他們選取一種蕈狀支原體,對其基因組進行解碼並復制,產生人造的合成基因組。然后將其移植入另一種山羊支原體內,通過分裂和增生,山羊支原體的細胞逐漸為人造基因所控制,最終成為一種全新的生命。研究小組還計劃用類似技術制造一系列新的微生物,比如可生產生物燃料的細菌、可以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細菌,或是能制造出合成疫苗所需蛋白質的特殊細菌……

  項目的負責人認為,此舉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也有不少外國專家給出了很高評價,例如,美國拉特格斯大學分子生物學家理查德·埃布賴特說:“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轉折點,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帶有預定特性的細胞。”斯坦福大學生物醫學倫理中心主任戴維·馬格努斯認為,這項研究可能開啟基因工程新紀元。新一期的《經濟學人》雜志也用封面文章的形式對此進行報道,文章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創造生命的舉動比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更能証明人類掌控自然的能力。”

  相比之下,國內專家對此的評價更加謹慎。滬上一位從事基因研究的專家認為,其實一直以來人為修改、合成其他生物的部分DNA已經是基因學、遺傳學領域常用的實驗室手段。此次研究的含金量在於人工合成了基因組,並使其發揮了作用。嚴格來說,這是基於現有技術的一次重大進步,但要說“劃時代意義”,恐怕還談不上。

  人造“人”,路途仍漫長

  科幻電影《黑客帝國》裡,基因工程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人工造出“人類”來。類似的題材,也經常在其他科幻作品中出現。那麼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出現,是否意味著上述情景正在變成現實,人類從此可以隨心所欲創造新生命?

  專家認為,現在還沒到擔憂這一點的時候。因為此次試驗的對象支原體是目前發現的最小、最簡單的原核生物。它的大小介於細胞和病毒之間,內部結構很簡單,唯一可見的細胞器是核糖體,這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的分子機器。蛋白質是根據基因信息合成的,支原體的蛋白質數量大約有上百個,而人體細胞的蛋白質數以萬計。無論是從DNA鹼基對數量、蛋白質數量還是細胞結構角度,最簡單的支原體和最復雜的生命形式———人,兩者之間有雲泥之別,人工合成支原體的成功,並不能推導出合成“人”。

  對於“人造生命”的定義,業內也有不同看法。國外有專家認為,該研究並未跨越“無中生有、創造生命”的界限,只是一個帶有人造基因組的生物體,而非人造生物體。滬上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認為,人造生命應該是由人造DNA和人造蛋白質“組裝”而成。以人類目前掌握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距離這一步還非常遙遠。

  不可控因素應及早重視

  盡管對該研究的評價高低不一,但對相關技術加強監管,卻已成為國際共識。有消息稱,美國總統奧巴馬已在第一時間致信生物倫理問題專家,要求評估這類研究在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的影響﹔國外的激進團體則警告,當心從此打開“潘多拉魔盒”。滬上專家認為,盡管該技術目前不具備推廣價值,但對其“不可控因素”應盡早引起重視。一旦某些非法集團掌握相關技術,制造出新的有害微生物和其他生物武器,后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近年來,克隆技術、干細胞技術和基因工程等飛速發展,由此引發的倫理和道德之爭從未止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學教授吳超群認為,對待此類問題最重要的是“理性”,一味稱贊和過度緊張皆非明智之舉。其實,我國對於轉基因技術“扶持+控制”的思路很值得借鑒。為了防止轉基因作物因生物優勢對傳統作物造成擠壓和排斥,我國嚴格劃定了轉基因作物的種植范圍,從而保護了生物品種的多樣性。

  該研究引發的更深層次倫理爭議在於哲學層面。當人類成為和大自然並駕齊驅的“造物主”,創造出自然世界中本身不存在的DNA、進而創造全新生命,人類究竟該如何看待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如果說,合理應用尚有措施可控,那麼這些關乎人類存在本質的終極命題,將在更廣范圍內引起討論。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1674617.html

科學家創造世界首個人工生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