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

伊朗最后的緩沖機會

伊朗最后的緩沖機會
沈逸
2010年05月21日14:36 來源:《文匯報》

5月18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中)出席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就新簽訂的美俄核裁軍條約舉行的聽証會。當日,希拉裡在作証時說,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已就制裁伊朗的聯合國決議草案達成一致,並將於當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散發該草案。新華社記者王豐豐攝

  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來形容伊朗核危機最近的發展恐怕是相當貼切的。

  樂觀地看,5月17日,伊朗與土耳其、巴西簽署了核燃料的交換協議。這個協議並沒有從實質上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僵局,事實上成為伊朗在核問題上最后的緩沖機會。

  悲觀地看,就在同時,一份由美國起草並得到安理會大國同意的“制裁草案”也已經在聯合國成員間公開散發。雖然在一些國家努力斡旋下,“使用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仍然是被禁止的選項,但同樣明確的是,包括五常在內的大國明確對德黑蘭意義模糊的“鈾濃縮活動”清晰地說了“不”。

  交換協議的達成,使得德黑蘭當局在伊朗國內政治中成為了最大贏家。借助與來自非西方發達國家陣營的土耳其、巴西簽署的協議,伊朗比較有效地暫時緩解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立刻要求對伊朗實施更強有力制裁的國際壓力。但另一方面,大多數國家的立場並沒有實質性的分歧:那就是伊朗可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但絕對沒有在和平利用核能的外衣遮蔽下發展核武器的自由。

  整個伊朗核問題的僵局,本質上是由於如何平衡國家乃至政客的短期利益與國際社會的長期利益之間的沖突所造成的。直白地說,內賈德政府必須對伊朗核問題陷入僵局承擔最主要的責任,因為他始終把核問題當做一個影響國內民眾情緒與對政府支持力度的政治牌在進行操作。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伊朗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可供利用的國際資源正在消耗,而“和平利用核能”與“發展核武器能力”之間的模糊空間也遠沒有內賈德認為的那麼寬闊。這次由巴西和土耳其出面達成的交換協議,幾乎就注定了是最后一次緩沖的機會。此后伊朗核問題的走向可能有三種結果:

  對國際社會來說,最好的結果當然是伊朗實質性地執行這項決議。但對於內賈德政府來說,這意味著失去繼續在國內炒作“核能力牌”的基礎,這將使伊朗國內希望獲得核武器對抗以色列乃至美國的極端強硬派在政治角力中失勢並在選舉中面臨來自反對派的激烈挑戰。

  另一個可能是伊朗利用緩沖時間,在核武器研發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對於內賈德來說,這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但以色列與美國會因為這種刺激做出何種過激的反應,可能是無法預測的。但這個局面中最大的輸家,將是迄今為止都主張使用談判手段來解決伊核問題的所有國家。西方媒體將毫不猶豫地用“新綏靖”來表述對這些國家不滿,同時也會在中東地區引發一輪新的核軍備競賽。

  第三種可能是伊朗在短期內被証明沒有真正落實這個協議的誠意,從而導致巴西、土耳其迫於各種壓力終止協議,而制裁草案不但變成正式文本加以實施,還將被不可避免地“添油加醋”。這可能是美國等國最希望看到的結局,因為這個協議的失敗將促成西方國家的制裁方案以壓倒性優勢在安理會得到通過,甚至可以為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找到如同1991年海灣戰爭那樣合法的理由和依據。(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1661747.html

沒有留言: